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立足自己,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立足自己,把握教育的主动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7-16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教育透视】

  作者:李文道(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孩子的教育,父母的焦虑

  当前,许多家长感觉迷茫困惑:是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还是加入应试教育的大军?是把孩子看成“等待燃烧的火把”,坚信孩子是一枚种子,蕴含着自我发展的力量,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和光照,将来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把孩子看作“等待灌满的水桶”,把教育看作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由学校和父母主导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是尊重孩子的人性,还是压抑孩子的个性?是让孩子现在快乐学习,还是让孩子面对将来可能的阵痛?家长到底该如何应对,才能在教育的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达到一种现实与心理的平衡?

  在理想和现实面前,许多父母的确会感到无比的纠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长的教育焦虑,当然也可以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面给予释放与减缓,但那是一个更复杂而家长很多时候无能为力的领域。而笔者认为家长首先仍然要立足自己来把握教育主动权,从而相对积极地面对教育现实。换言之,家长们有必要理性地正视自己的教育理想,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框架,确立切实的教育目标,逐渐走出焦虑状态,让适度的教育理想助推现实,让孩子发展得更全面更和谐,让教育为孩子未来的成功与幸福筑基。

  坚持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越来越强势,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弱化,许多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弃守了家庭教育的阵地,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要解决父母的现实纠结和家校错位,我们需要重新厘清家庭教育的定位: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就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树冠。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

  从起源上来看,家庭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教育。有家庭的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存在。相比较而言,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之后的事情,以工厂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家庭教育难以满足劳动力素质提升的要求,学校教育才应运而生,因此,家庭教育的历史远远早于学校教育。从起点上来看,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之中最早的教育。从时间历程上看,家庭教育是最长久的教育。从影响广度上看,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德智体美劳面面俱到。从影响深度来看,家庭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为深刻的影响。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此做出了精辟的总结:“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庭教育的“四个第一”的论述,全面地概括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这启发广大家长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孩子的成长打好根基。

  家庭教育如果能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并弥补其他教育的不足,就有可能协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牢牢抓住人格培养这个核心目标,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全面的、终身性的可持续发展,也帮助家长自己逐步走出教育焦虑。

  坚持科学的家庭教育观

  今天的家庭教育,坚持教育理想很不容易。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个口号的蛊惑下,家长越来越忧心忡忡、步步退让,着眼于升学、考分的应试手段和准备不断提前侵入孩子的学习生活;所谓的“剧场效应”让超前超纲补习、教学的现象也日益严重,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沦为考试教育、分数教育,却有意无意地、无奈地忽视了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呵护孩子作为人的发展。

  在社会风气的裹挟之下,家庭教育还是要能够坚持住理想,父母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韧性坚持,要更能够坚持科学的教育观——

  家庭教育要以孩子为本。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其人格尊严,孩子绝不是家庭的附属品,孩子更不是家长借以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家庭教育所做的一切都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应该是着眼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的发展是全面的。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要平衡好德智体美劳,教育孩子“做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育的四个基本定位。

  孩子的发展是协调的。父母要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运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维护甚至保护孩子的成长特性,促进孩子协调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可持续的。父母不仅要着眼当下孩子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孩子的一生幸福。父母要清醒警惕:不能为了一时的功利而牺牲孩子的将来,也不能为了所谓将来的幸福而牺牲现在扎实的成长。

  孩子的发展是不可逆的。童年只有一次,人生无法重来。父母要坚持适当的合理的教育理想,了解孩子,掌握儿童发展的科学规律,更好地为孩子发展提供适当的适合于孩子个性的教育选择、教育目标。

  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

  与其他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四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第一,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第二,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实施个性化教育。第三,家庭教育更有可能关注孩子的终身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分阶段的,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往往是分离的,容易“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学校教育的阶段性使得不同阶段的教育更关注本阶段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近期目标是其责任和关注重点。而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往往是伴随孩子终身的,所以,父母的教育眼界必须看得更长远,父母更要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终身发展的视角予以通盘考虑。第四,家庭教育更有可能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往往是着眼于孩子未来的整体社会适应能力,也自然会更为关注孩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正因为如此,以家长为主导的家庭教育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家庭教育要心怀理想,但绝不能理想化,理想的坚守与实现一定要考虑到现实状况的约束和限制,而家长们更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平衡。

  第一,要平衡好家庭教育和家长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身份往往是多重的,既在家庭中承担父母和子女的角色,又承担社会的职业角色。职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途径,工资收入是家庭得以运转的物质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物质基础。鉴于许多父母过度重视个人的职业发展而忽视家庭教育的这一现实,身为父母者更要有意识地提升父母双方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投入,要在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尽到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委托给学校、托管机构、培训学校。

  第二,要平衡好家庭教育中父亲与母亲的作用。家庭教育涉及父亲、母亲和孩子三种角色。在理想情况下,父亲、母亲和孩子构成一个稳定的教育三角形,父亲和母亲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社会分工和实际情况,往往是母亲主要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父亲则主要负责赚钱养家,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父亲的教养责任。事实上,父亲的角色与影响是母亲无法替代的,父亲绝不是家庭教育的配角。

  心理学家格尔迪认为,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父教缺失会给儿童的成长投下阴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心理畸变。因此,平衡好父亲作用和母亲作用,让父亲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壮大家庭教育的力量,让家庭教育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将更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也分担母亲的教育压力,从而减缓家庭的教育焦虑。

  总之,平衡不是妥协,平衡是让家庭教育稳定发展。只有这样,在变动的社会潮流之中,家长们原本健康的教育理想,才能克服时下的教育焦虑,真正走入现实。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6日 15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