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商业航天开启你我的宇宙“生活圈”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商业航天开启你我的宇宙“生活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2015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10年间,我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商业航天技术持续进步,使越来越多更加贴近生活的航天需求日益涌现。在工业领域,商业航天借助卫星遥感与通信技术,为矿产勘探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智慧农业中,“空天地海”卫星组网提供的海量数据,能够助力农业精细化管理;在防灾减灾中,商业航天通过快速调度卫星拍摄、回传并处理图像,为救援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而商业航天,也为大众参与航天开辟了新天地。本期,我们邀请商业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探讨——

  商业航天超乎想象

  作者:焦维新(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商业航天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应用等领域,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和主战场,稳居世界航天经济的核心地位。

  目前,商业航天探索可分为三类:一是将国际空间站上的技术和科学实验成果转化为产品;二是在空间站上设立商业模块,生产在地面无法生产的各类产品;三是为开展太空旅游做准备。

  国际空间站上已经开展了大量实验。例如,净化水的技术——空间站上的水是再生式的,需要体积小、效率高的净化水设备,这项技术未来也可以用在地面上。实际上,为空间站研制的各类小、强、精度高的设备,商业价值都非常高。例如,下一代小型医疗扫描技术、微重力高级诊断超声设备等,未来或许能够解决偏远地区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航天员在微重力情况下会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这也是衰老的典型症状。如果能找到治疗方法,商业价值非常大。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在计划开展更多太空实验。比如,美国计划在空间站开展用于探索快速发展的生物技术。其中三项实验值得我们关注:一项研究是在空间站上尝试种植植物;另一项研究要探讨为什么微生物在微重力下产生的抗生素会增加;第三项是测试一种新设备,用于结晶1000多种生物样本。

  太空旅游也是商业航天发展的一个方向,美国的蓝源公司开发了以火箭为动力的垂直起飞和着陆工具,开展亚轨道旅游。维珍银河公司尝试亚轨道飞机,即用火箭发射到太空,再乘坐航天飞机。还有公司提出在月球建立可充气结构空间站,用以开展旅游。

  截至2023年,我国已有商业航天企业300多家。其中,总资产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有100多家。这100多个企业中的69%,从事卫星制造与应用以及火箭制造行业。

  我国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分为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技术领域可以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将更重的设备送上太空,还可以开展在轨卫星维修与维护业务,延长卫星寿命。

  太空经济值得期待  

  作者:王亚男(《航空知识》主编)

  飞机最初并非为大众服务,然而经历了商业化运行,今天的飞机已成为大众交通工具。

  航天有没有可能重演这一“剧情”?有可能!

  商业航天与政府主导的航天工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强调商业逻辑。这意味着其科技发展以商业回报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而要让航天科技实现盈利,降低航天发射和相关技术成本是绕不开的问题。

  商业航天如何降成本?笔者认为,它更多是对于资源使用模式的改变,而不是一系列全新的技术突破。

  以可回收火箭为例,过去人们曾考虑给火箭装上翅膀,让它像飞机一样着陆。这一方案必须增加新的控制系统和巨大的机翼,给火箭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现在的微电子技术和工程控制技术,足以支撑火箭姿态的调整;再加上其它已经成熟的新技术,足以完成火箭的“回归”,发射成本就能显著降低。

  成本能降到什么程度?过去发射1公斤载荷进入地球轨道的成本是数万美元,如今商业航天企业第一次把发射成本压到了每公斤5000美元以下。未来可能更低——有些企业设定的目标是把太空发射成本降到每公斤百美元量级。

  这意味着很多原来掏不起钱、买不起“船票”的“乘客”,现在也可以享受太空“服务”了。例如低轨互联网星座,它让低轨道太空资源能够与互联网结合到一起,要发射数万甚至数十万的低轨卫星。如果不是可回收火箭,这项工程的成本是不可想象的。

  而一旦能够低成本进入低轨,哪怕是地球亚轨道,甚至只到地球大气层上缘看一看满天的星空,都可能列入人们的梦想清单——太空旅游会是非常繁盛的市场。

  总体来看,商业航天有前途、有挑战,关键在提升硬实力和降低成本。商业航天是航天探索最新的变化,将为航天探索和技术应用提供更充沛的动力和更多的可能。

  雷达遥感卫星应用广泛

  作者:任 凌(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太空中的遥感卫星,大致分光学遥感卫星和雷达遥感卫星两类。

  光学卫星应用非常广泛,不过其使用需要很好的光学条件,如果一个地区有云、雾、雨,或者到了黑夜,就没办法进行很好的观测。雷达卫星是由雷达主动发射信号,通过信号的回波处理得到结果,并可视化展现出来,以获得理想的卫星效果图。

  那么,利用雷达卫星能做什么呢?可以做路网或道路分析,或者分析某个地区的建筑形态、植被状况等。特别是在防灾减灾中,天气情况不好的时候,常规的光学卫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但雷达卫星却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地面情况。

  雷达卫星就像太空中锐利的“眼睛”,在国土测绘、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矿山监测、海洋检测等特殊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由于雷达卫星目前还比较少,数据资源稀缺性非常明显,因此也成为商业航天的重要赛道。

  在这方面,欧洲空客公司的TerraSAR卫星做得比较成熟,因为其稀缺性,在国内曾报价很贵,动辄几万元一景——通常买到的还不是原始数据,而是分析处理后的数据,这也就意味着它只能做有限应用,如果有其他需求还要重新花钱。

  在这方面,我国应抓住机遇。现在商业航天更多基于低轨开展,随着发射成本的下降,像雷达卫星这样轨道低、体积小、重量轻的卫星,可以通过星座群实现快速重访,相比较高轨位上的大型卫星有更强的经济性优势。

  太空飞行器还能更强劲

  作者:刘同波(遨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三体》中这样写道:“人类还得继续改进航天器时代的石斧和棍棒,那就是化学推进火箭。”

  目前火箭大多是化学推进,但明显已无法满足需求——进入21世纪,卫星等航天器需要维轨、爬轨、深空探测等,要求我们提供高比冲(编者注:衡量发动机效率的关键指标,指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或推力)、更省油的推进方式。

  电推进应运而生。电推进是把中性的气体通过电离产生等离子体,再借助电场加速喷出离子,从而获得推力,其主要应用场景在深空探测、轨道爬升、轨道机动等。电推进最典型的应用是组网星座,例如一箭60星的SpaceX“星链”,就使用了霍尔电推进。

  当前,太空组网成了新基建。我国的两大星座计划——G60千帆星座和国网星座的发射数量,预计未来10年将达到上万颗。它们都使用了电推进技术。

  除了近地轨道组网,地月深空探测也需要这项技术。2023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4台4.5千瓦霍尔推力器为主推力器,深空探测拦截小行星,实现了精细控制。此前,还有“黎明”星探测器,这是第一颗环绕两颗地外天体运行的航天器,使用的也是离子发动机。

  电推进技术可能应用的场景还有很多。例如,空间轨道上卫星和碎片总数超过1亿,增加了卫星碰撞的风险。开展清理碎片的空间轨道服务,需要电推进来实现精确位置控制。再比如,可以利用电推进技术建造“太空摆渡车”,先将有效载荷放入某个转移轨道,再通过独立自主的电推进飞行器,进入预定的轨道。

  电推进并不是发展的终点。展望未来,人类要飞出太阳系、实现星际移民计划,必将有更先进的推进方式。我们拭目以待!

  你问我答

  问:总说航天成果惠及百姓。那么,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从航天需求发展而来的呢?

  王亚男:生活中,很多产品的技术最早都来自航天工程。例如,众多高质量的聚合材料原本都是航空航天使用的,比如现在使用非常广泛的高性能便携水壶、婴儿奶瓶,又轻又耐高温,环保健康。这类材料最初就是为航空航天需求研发的。再比如,B超过去是航天医学研究用的设备,CT、微波炉原本都是在航天实验室做试验和监测医学用的,还有一些食品保鲜技术也源于航空食品的保鲜需求。

  问:卫星会碰撞吗?太空垃圾怎么处理?

  任凌:据说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太空人造卫星,约有1万个;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太空垃圾超过4万个。这么大的数量,在太空中肯定有相撞的概率。例如2021年7月和12月,中国国家空间站为了预防性规避“星链”卫星接近,分别进行了两次轨道机动,这对空间站本身有很大的风险。为了避免碰撞,要做很多工作,比如卫星上的太空态势感知系统,就能让我们主动规避或提前做出预防设施。太空垃圾无疑增加了碰撞风险。去年,我们将一颗报废的北斗卫星拖到更高的轨道——太空卫星坟场,以免妨碍其他卫星。这是一种清理的方式。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在不断尝试其他方式,以解决太空垃圾问题。

  (本文内容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提供学术支持)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16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