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又听活泼泼的泉水叮咚响——从多地泉水复涌看治水用水新亮点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又听活泼泼的泉水叮咚响——从多地泉水复涌看治水用水新亮点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5-15 04:1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 陈 晨

  自从村里的泉又“活”了,北京门头沟区陈家庄村村民陈志喜觉得村子更“灵”了,日子也更“甜”了。

  “没想到,隔了四十年,村里的泉又开始咕嘟咕嘟往上冒了!现在这周围的竹子、山杏花长得那叫一个茂盛,河里又能看到白条子、花点这些野生鱼了,黄花燕、鹁鸪这些特别漂亮的水鸟也都飞回来了,感觉整个村子都有了灵气。”站在被翠竹环绕的陈家庄泉旁,陈志喜弯腰掬了一捧水送进嘴里,“这水甜咧,打小喝的就是这个味儿。”

  老陈的感受可不是个例!

  北京81处泉眼干涸多年后实现复涌;“环邢皆泉”的河北邢台重现水涌百穴、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的美景;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里,千年古泉难老泉断流30年后重新涌动……华北大地上,许多曾经干涸的泉,又变得水灵灵、活泼泼了!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当这些泉眼再次不知疲倦地翻滚起来,与泉相伴相生的村庄、城市和人们又能得到怎样的滋养?初夏,记者来到一个个欢腾涌动、叮咚作响的泉水旁探寻答案……

又听活泼泼的泉水叮咚响——从多地泉水复涌看治水用水新亮点

游人在山东济南趵突泉游玩。新华社发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 一减一补让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

  陈志喜还记得那段“泉水干得一滴不剩”的日子。

  泉枯了,河道也跟着干巴了,长满了“裂口”。因为缺水,树和草的生命力也不那么旺盛了,种在泉眼旁的京白梨结出的果子又小又没味儿。

  “现在,泉水复涌了,不远处的永定河也有水了。村子山清水秀的,吸引了不少游客,很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搞起了休闲农业。日子越过越美,我听见这哗哗的泉水声心里就痛快!”陈志喜向记者讲起这些话时,泉里的水草摇曳生姿,仿佛在点头附和。

  在晋祠,记者遇到来“看看复涌后的难老泉”的晋祠镇索村村民赵金生。“不瞒你说,我家里还存着一张30年前拍的照片,那时候水渠都干了,‘躺’在渠里的是一块块花白的鹅卵石,周围一片荒凉。”望着如今从出水壁涌出的汩汩泉水流向下方水渠,赵金生很是激动,“这才是咱‘三晋第一泉’该有的样子嘛!”

  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被视为“地下水的天然露头”。从某种角度看,干涸的泉、消失的泉眼,是被严重超采的地下水发出的“求救”信号。

  无疑,要让泉水复涌,治理也要从地下开始。

  “流淌千年的难老泉1994年断流,之后地下水位还在以每年2米左右的速度持续下降,2008年降到了最低水位——距泉口27米多。2006年开始,山西省持续实施煤矿兼并重组、地下水关井压采、水源置换等工作,推动晋祠泉复流。”山西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处长张天锋告诉记者,2019年至2024年,太原共实施15项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工程,其中晋祠泉域内工程12项,地下水开采量由最高时期4.51亿立方米减少到2024年的1.85亿立方米,地下水在太原总供水量中的比例从83.5%下降到25%左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种种努力,难老泉于2023年5月首次自然出流,当年出流天数累计133天。目前,晋祠泉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7米,创复流以来新高。而在北京,全市1361个在册泉点里有水在流的泉达880个,占比超六成。与泉水涌动相伴的,是北京地下水水位连续9年回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面清零。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一减一补,让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

  近年来,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十四五”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方案》,瞄准华北地区及10个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华北地区、汾渭谷地、黄淮地区泉水流量增大,泉水水位上升,部分泉水复涌,泉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近期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结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总体下降,超采量、超采程度显著降低,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减少50.3亿立方米,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8.83万平方公里,减少51%。

  制度护航、科技加持 助力泉水持续喷涌

  来到泉城济南,免不了一睹泉的风采。“看,在那儿呢!有水往上涌的就是泉眼,有三处呢!冒得正起劲呢!”趵突泉旁,不少游客乐此不疲地寻找泉眼随后拍照打卡。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因泉闻名,有泉水1209处。然而,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越来越大,济南的泉水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每年均出现停喷断流现象,2000年前后,趵突泉最长停喷时间达到926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济南实施依法保泉、综合保泉、生态保泉等措施,实现了泉水自2003年9月6日复涌以来持续喷涌21周年,不断刷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长持续喷涌纪录。在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看来,趵突泉得以持续喷涌20多年,源于政策和科技等多维度的“保泉策略”。

  “济南市织密制度网,陆续颁布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等,灵活运用补源、控采、增雨、节水等多种举措,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保障泉水喷涌。”潘炳江说。

  记者了解到,山西省也于2022年修订《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突出保护优先,明确泉域水资源“统筹规划、保护优先、集约利用、系统治理”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科技也在助力泉水保护上发挥着力量。“我们综合考虑区域控制、重点地段、岩溶弱发育带、泉域边界等因素,研究确定在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趵突泉泉域、白泉泉域规划布设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并于2022年建设完成,形成一个布局较全面、合理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济南智慧水务平台大数据中心,为泉水保护管理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应用分析提供了有效数据支撑,为近年来保泉研究、保持泉水喷涌和科学开采地下水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潘炳江向记者表示。

  产业发展、文化振兴 泉水长涌为发展注入活力

  泉意味着什么?采访中,这个问题始终萦绕在记者脑海中。

  它不只是水,你听你看——伴着泉眼咕咚咕咚的声音,一座城就有了灵气和文气。赵孟頫为趵突泉写下“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畔的易安旧居,游客正专心吟读文化长廊上那些李清照诗词。正如老舍先生所言: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

  不错,泉是文脉。它从历史中走来,滋养了一代代人,见证了一代代故事。当下,这些持续奔涌的泉,是风景,也是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助推剂。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不少游客奔着复涌后的难老泉来到晋祠,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游客量在山东省名列前茅。

  泉还是资源、是生计。“老味道又回来了。”陕西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小玲说,“我们村莲藕种植历史悠久,泉水莲藕‘富平九眼莲’是地理标志品牌。如今古泉复涌,靠着温泉河泉眼的水,乡亲们重新种起了‘九眼莲’,亩产莲藕2000斤左右,亩均收入过万元,大家做大做强‘富平九眼莲’的信心更强了!”

  泉润泽着人们,人们又该怎样回馈泉?节水!

  “咱济南人对泉的感情深!泉是济南的灵魂,也是陪伴我一生的老友。自从趵突泉重新涌流以来,我们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泉水,平时在生活中也更注重节水。”从小在泉边长大的济南市民王俐说。

  “我们在农业领域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配套建设智能计量设施,全县建成节水灌溉面积66.135万亩。”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杨响利说。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根本出路,也是护泉的长久之计。2024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6立方米,下降4.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5立方米,下降5.6%。水利部将进一步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我们还将继续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完善地下水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加强泉水调查监测。持续开展华北地区等地下水超采治理,巩固拓展北京、河北等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试点成效。”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泉,长久地滋养着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在用心守护这些涌流不止的泉……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5日 15版)

[ 责编:丁玉冰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