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李忠杰)
编者按
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特别是党史和国史,把历史和历史研究置于有关社会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能够使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根本宗旨,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勇担历史重任。本刊将邀请党史、国史专家撰写相关文章,与广大读者一道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回顾新中国70年来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共同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历史征程的高度概括。这一初心和使命,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程和全部斗争中,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伊始的初心和使命就包含并孕育着日后我们党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的基因,集中表现在“责任”“信念”“奋斗”“为民”等方面。
参观者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观看再现中共一大会场的情景雕塑。新华社发
1.责任之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一共有58名党员,来自四面八方。他们中的很多人,本来素昧平生,但却走到一起,揭开了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总的来看,这58个人基本都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有的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同盟会会员,很多是五四运动前后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还有在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左翼青年学生。他们大多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大部分人的职业是教师、记者或学生。这些人有很多共同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家境都不算太差。因此,他们投身革命、参与建党,并不是迫于个人生计,不是因为个人或家庭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被逼无奈而走上这条道路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走到这个历史起点?
近代以来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许多多具有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仁人志士都在思考中国的命运问题。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这一批党员,就肩负着这样的民族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以不同的方式寻求解救中国的道路,因而沿着不同的轨迹走到了同一条道路上来。
比如毛泽东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历史环境下成长的。青年毛泽东曾在辞别父母时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充分反映了他从小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抱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心迹。
周恩来,早在13岁时,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1915年,针对袁世凯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之事,他写下《或多难以固邦国论》,疾呼“事急矣,时逼矣,非常之事,多难之秋,至斯亦云极矣”,“茫茫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他还通过参与演出话剧,希望唤醒民众,“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1917年,周恩来去日本留学,临别给同学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李大钊是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其信念与担当的最好诠释。1927年,他在监狱中写下《狱中自述》,总结自己一生时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人最早的初心,就包含着责任之心。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深觉个人之小我应为民族之大我承担责任,在历史的呼唤面前,不能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安逸生活,而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尽一份力量。这种救国救民的责任感,驱动着他们去学习、去思考、去选择、去寻求解救中国的道路。
2.信念之心
在近代中国,选择不同道路的人很多,确立的信念也多种多样。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们,经过多方比较、深入思考,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共产主义,而这正是他们最早选择和确立的信念。
早在1898年,中国的一些书籍就开始零零散散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介绍社会主义学说。随后,中国出现了多种译自日文的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论著。辛亥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随即兴起了一股介绍俄国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热潮。
《晨报》副刊1919年2月改组后,连续6个月刊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著作。此后又专门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几乎每天都刊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文章。
李大钊从1918年7月至1919年10月,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全面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规律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及人民群众的作用等。
李达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留学日本,放弃理科,专攻马克思主义学说。五四运动期间,虽人在日本,但在《民国日报》上发表多篇文章,为国内的爱国运动叫好,并介绍社会主义。同时,他呕心沥血,翻译多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后,他与陈独秀等发起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随后又直接负责筹备召开一大,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1920年年初,李大钊在《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一文中,公开号召仿效俄国在中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1920年,在全国多个地方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反映在党最早的文件中。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决议和宣言。党的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这些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一大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
当然,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我们党后来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确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一个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由此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根据共产国际二大精神和中国国情,1922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以打倒军阀、打倒列强为主要内容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际上区分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这是党的纲领的重要变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奋斗之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无论顺利还是曲折,我们党始终在奋斗中克服艰难曲折,靠奋斗创造未来;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也在不懈奋斗中坚守着初心和使命。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
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英文稿的标题直译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决议》。
党的二大提出了一系列奋斗口号和要求。《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三部分的标题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及其目前的奋斗”。《宣言》提出了“现今的奋斗”和“第二步奋斗”的目标,提出“我们一定要为解放我们自己共同来奋斗”,“工人贫农必定要环绕中国共产党旗帜之下再和小资产阶级联合着来奋斗呀!”党的二大《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
从建党开始,我们党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阶段,通过英勇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在奋斗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接续奋斗,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奋斗不易,甚至还需要作出很多牺牲。
陈潭秋,湖北黄冈人,参与建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担任过江西、福建等省的省委书记。1935年去苏联,1939年回国,途经新疆,留在新疆工作。1942年,他与毛泽民等一起被盛世才逮捕,1943年被残忍地用麻绳勒死。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因不知其已经牺牲,还选他为中央委员。
何叔衡,湖南宁乡人,是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时年45岁。他曾任中央苏区临时法庭主席,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1935年在长汀突围时牺牲。
邓恩铭,贵州人,水族,是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在山东参与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曾三次被捕,两次越狱,1931年英勇就义。在给母亲的最后一封家书中,他写下了一首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需要铭记的英烈还有很多很多,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以来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并作出最大牺牲的党,这些牺牲不会被人民遗忘,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巍巍丰碑。
4.为民之心
党的二大通过宣言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任务,要求“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同时,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要求“改良工人待遇:(甲)废除包工制,(乙)八小时工作制,(丙)工厂设立工人医院及其他卫生设备,(丁)工厂保险,(戊)保护女工和童工,(己)保护失业工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组织工人、农民和其他群众,开展革命运动,提出了争取人民群众利益的各种要求。通过创办杂志、出版图书、举办夜校、建立俱乐部等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深入工矿、农村发动群众,先后掀起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大革命时期,党在与国民党合作过程中,通过成立工会、农会等把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参加到“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群众运动中,积极支援了北伐战争的进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局部地区的工农革命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抗日战争时期,党推动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给人民群众以实际利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消除封建压迫,动员、组织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大规模的军事斗争。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青年学生和其他各阶层人民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政策。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最终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在近100年的历程中,一直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断思考和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确立了一系列关切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思想理念:
“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的名言。此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了党章,一直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指导着党的行动。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的生命线。党章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执政为民”。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服务于人民。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取利益当作最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以人为本”。在时代进步的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认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党章规定,党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最根本的,是要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把国家治理好,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要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把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起来,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
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仅一切为了人民,而且要一切依靠人民。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