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看稳健 说信心】
867万人喜捧“饭碗”,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平稳,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
稳就业,我们信心满满
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就业稳,民生稳。年初以来,在一系列“稳就业”政策的推动下,就业交出了一份稳定的成绩单。1至7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6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9%。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加快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发挥了就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重点群体就业机会增多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7万人,日均新登记企业数达1.94万户……当前,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重点群体就业平稳推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基本面,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不仅就业总量扩容,就业结构也日趋优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4.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稳步提升,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日前,以“心系辽宁 情注家乡”为主题的“朝阳市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暨2019年暑期返乡大学生招聘活动”在辽宁省朝阳市人力资源市场举行,旨在吸引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家乡就业创业。仇一军摄/光明图片
以高校毕业生为例,从武汉的“光谷”到合肥的“中国声谷”,从中部省份到西部内陆……现如今,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的崛起聚合高端生产要素和先进技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纷至沓来。
“除了看中离家近这个优势,我们不少留在武汉工作的同学都觉得,这里的发展前景更值得期待。”已入职武汉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汪雨涵说。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因为高校毕业生大部分适合在第三产业就业,进行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从事金融业和投资,以及一些其他的商务服务,如旅游、教育等。高校毕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潜力比较大,且第三产业也比较适合大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开展创新。”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指出。
与此同时,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也为就业点燃了强大引擎。随着“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新就业形态大量涌现,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岗位达1.91亿个,占就业人数的24.6%。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无人机驾驶员、电子竞技员等新职业蓬勃兴起,为新增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条件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总的来看,就业形势比较平稳,但仍有一些结构性矛盾需要关注,特别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超830万人,就业压力还在增加。此外,一些传统行业在推进结构转型、去产能过程当中,可能也会带来一些结构性的就业压力。”莫荣表示。
为此,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对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采取更有力措施稳增长、助创业,破除束缚市场主体发展的桎梏,拓展就业岗位;加大力度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的1000亿元资金,加快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帮助困难企业开展转岗培训。
针对部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正集中进入市场求职,人社部已于8月10日至9月20日开展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全面纳入就业帮扶,落实实名制就业服务。此外,9至11月,将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秋季专场,组织线上线下和跨区域巡回招聘;11月底12月初,还将开展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面向往届毕业生和2020届毕业生,提供招聘指导等各类服务。
对于今年稳定就业,业内人士普遍充满信心。在就业优先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就业形势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保持了总体稳定,并将继续充分发挥就业“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中央对就业问题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有条件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平稳。”莫荣认为。
“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得益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结构优化,得益于积极就业政策效应的发挥,也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努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表示,未来,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需要多措并举着力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以确保经济发展朝着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的战略目标前行。为此,需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优先战略。
“要朝着拥有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更合理的就业结构、更和谐的劳动关系的方向发展,同时有效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畅通就业渠道、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充分体现就业意愿,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莫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