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家校齐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更多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家校齐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才更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20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家长心声】

  编者按:

  三周前,本版聚焦高中班主任兰会云率领11名高三毕业生千里骑行的“壮举”,探讨这样的“最后一课”究竟“讲”了什么。今天,我们从“千里骑行”的事件中走出来,希望静下心来思考更多:为什么教师在本属正常的教育活动中越来越束手束脚?哪些桎梏阻碍着一些本该有的教育责任得以实现?该怎样为教师减压?

  作者:潘从红(北京学生家长、教师) 

  对于兰会云老师的行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家长又是同行的我,感佩之余油然而生很多感慨!

  回看此行,兰老师的行为可能面临很多风险:组织学生千里骑行,是不是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审批?否则,可能会有违规之嫌。是否对参与的学生进行了严格筛选?如果有学生由于身体原因出现意外,老师难脱干系。组织学生骑行的过程中,是否有医疗团队提供保障?否则,发生事故意外,家长会否谅解、合作并为老师免责?后来得知兰老师做了细致的准备,对学生有体能测试、骑行考核,与家长签订了《免责协议》,当地也支持兰老师的尝试。可以说,充分的家校合作、齐心同向,是此次骑行教育收获成功的基础之一。

  应该说,当前的学生家长毫无疑问是期待着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遇到好老师,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的。但是,一部分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又往往出于对“好成绩”的追求,要求孩子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各类课外辅导班,或者给孩子报名各类音乐、舞蹈等兴趣班,或者参加各种社会培训机构的英语班、编程班……这样,一部分家长主导的课外教育渐渐地超越了学校教育的步骤,更进而形成“剧场效应”,带动更多的家长效法,甚至形成更广泛的对于学校教育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成绩有内在追求的学校教育会日渐与家长需求纠结在一起,最后难解难分地一起生成出教育压力和焦虑,迫使一些合理的本质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而不断发生的家长对于学校安全责任的追索,更成为学校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越来越缩手缩脚的客观压力。家校合作,既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复杂。双方正向的充分理解和通力合作,也越来越难。

  当前的这一拨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精神,等等,需要在实践中得以锻炼和培养。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掣肘,社会舆论的误导,导致一些学校和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担惊受怕,顾虑重重,无法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教育。

  外出游学(或研学),本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自理能力的良好形式,但是,由于惧怕出事,担心家长无限追责,所以很多学校和老师噤若寒蝉,不敢主动作为;组织学生野外活动,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可以培养他们的关爱意识,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技能,但是,由于各种担忧,学校和老师不敢放开手脚,只好委曲求全,以求自保;老师对学生的适当惩戒,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走上社会出现更大错误,本是正当之举,但是,由于怕因此惹祸上身,很多老师权且得过且过,不敢放手管理学生。

  作为一位同行,我认为这位年轻老师的行为可谓大胆;作为一个家长,我认为他相当敢于担责;作为一个社会人,我理解他所赢得的社会赞誉。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行为虽然对于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大有裨益,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仍只是一个个例,在目前家校合作现状下,要具备普遍推广的价值,可能还有很多路要走。

  而实际上,出于共同的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出于对于正常学校教育的坚持,出于培养孩子必不可少的理想家校合作的形态,需要我们家长和学校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只有给予老师们更多的制度支撑、心理支持,家校齐心协力,才能激发老师们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为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做出更多有益的教育尝试。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0日 15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