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文化周末版:名词的“现代化”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文化周末版:名词的“现代化”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1-08 05: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闲思杂录】

  作者 王鼎钧

  有位仁兄,大概五十几岁了,提到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称之为“小瞎子”,而且“瞎”字读轻声,“子”带儿化韵,说得轻快,听来轻佻。我有理由怀疑,这位仁兄受教育不多,从未参与慈善事业。

  所谓“现代化”,由一些名词的汰换可以指证:原来说“残废”,后来说“残疾”,再后来说“残障”,现在说“机能障碍”。原来说“瞎子”,后来说“盲人”,现在说“视障”。原来说“聋子”,后来说“失聪”,现在说“听障”。名词的每一次汰换代表一次开化、一次进步,听某个人遣词用字,就能知道他是文明进程中哪个阶段上的人。

  名词的背后是观念。我小时候,民间信仰认为一个人残疾是因犯了罪,造了孽,是天谴,是报应。现在知道全世界有4000万人失明,原因很多,先天体质、卫生习惯、医疗水准、教育程度、经济能力,都有关系,盲者本人并没有责任。现代化的人应该同情他们,帮助他们。

  现代社会有一个明显的亮点,许多机能障碍的人在各行各业成了明星。例如印度尼西亚有个人,名叫Zach mad Zulkarnmin,四肢仅有上臂,他用上臂和脸固定相机,用嘴巴和下巴按下快门,成为摄影家。例如华东理工大学2017届毕业生高羽桦小姐,生来就有听觉障碍,从前,这样生来就聋的人也是哑巴,她听不见人家说话,不能学习。现代有所谓特殊教育,使她能够读完大学,并且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这一段视频上了网,有3000万次以上的点击量。还有芝加哥男孩马龙,右手机能障碍,他用左手练习钢琴。后来他遇见名师,告诉他世上有只用左手的钢琴家,也有只用左手弹奏的曲子。他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78岁举办第一场音乐会。

  如此这般,现代社会对机能障碍的人就不仅是同情了。

  《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08日 13版)

[ 责编:李丹凝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