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一体整治破顽症 三地共享河湖清
——江苏吴江跨省协同治水记
光明日报记者 苏 雁
初冬的太浦河上,往来船只川流不息。这条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从东太湖一路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直达黄浦江。它不仅承担着排泄太湖洪水的重任,也是流域向下游地区供水的骨干河道。
站在江苏吴江高新区汾湖湾村太浦河北侧眺望,河面格外开阔,河对岸是浙江嘉善湖滨村。联合河长制政策实施一年多来,不仅让太浦河水质明显好转,也让之前“闹着别扭”的两地人如今亲如“一家人”。在汾湖湾村所在的太浦河北侧,沿线的散乱污企业已于今年4月全部完成整治和拆除,大型推土机正在平整土地,太浦河两岸将重现秀美田园风光。
“长三角地区要可持续地一体化发展,就必须保住这一方水土,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雯说,近年来,江苏吴江等长三角地区政府直面问题、破解矛盾,促进跨界水环境协同治理,成为我国跨行政区域水环境协同共治的典范。
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上海青浦、浙江嘉善和江苏吴江全域纳入示范区。时隔一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健全区域环境治理联动机制。示范区建设启动与纲要的出台,为三地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深化水生态环境跨界联防联治提供了契机,将引领示范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零点行动”破冰跨界协同治水
今年3月6日,苏州市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铭与嘉兴市秀洲区委副书记、区长吴燕,携两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登上了同一艘巡河船,开启两地新一年首轮联合巡河。他们从秀洲王江泾海事所出发,至盛泽盛溪河泵站上岸,沿途巡查了交界河道苏州塘、清溪河(麻溪港)的水葫芦打捞及河段清淤情况。
站在船头,远望一湾清水、两岸新绿,两地人员不禁畅谈起近些年来携手治水的点点滴滴,同时就当前界河治理存在的难点及接下来的深化合作进行沟通交流,共谋区域一体化治水新蓝图。
然而,18年前两地也曾为了水污染剑拔弩张。
在吴江盛泽镇清溪河乌金浜拦污打捞点,宣传栏展示了江浙边界水环境治理的历史沿革。浙江嘉兴民间自发组织的“零点行动”,成为江浙跨省协同治水的“触发点”。
清溪河是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与嘉兴秀洲区王江泾镇的界河。盛泽镇圣塘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峰回忆,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北部渔民在麻溪港(浙江地界称麻溪港,江苏地界称清溪河)最窄的河道筑坝拦污断水。事发时,张晓峰正在盛泽的一家企业担任管理工作,他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纺织业发达,但与之配套的污水处理、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滞后,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流向嘉兴市的河道,致使临界的王江泾镇北部水域水环境受到污染,嘉兴渔业及渔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零点行动’让双方都意识到,堵不是办法,只是解解怨气而已。怎么办?只有树立协同治水的理念,不推诿不扯皮,以整个流域为单位加强管控。”吴江区水务局副局长、河长办副主任王舟告诉记者。
2002年年初,苏州市和嘉兴市政府首次召开边界水污染联席会议,两地共同设立了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联合办公小组,负责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同时,吴江区和秀洲区之间建立了行政监察、信息披露和协商机制,对边界水质改善和预防跨界水污染产生明显效果。
10年后的2012年6月13日,吴江区和秀洲区正式启动边界环境联合交叉执法,在清溪河两岸各深入5公里,巡查企业工业污水排放,这是水污染治理的源头。吴江区水务局工作人员沈建伟告诉记者,就在今年,他和同事对临界企业进行排污检查,不知不觉走到了邻省地界,明知是吴江的执法人员,嘉兴的企业却十分配合检查。“可见,执行了6年多的边界环境交叉执法已经深入人心。”王舟说。
2018年,吴江区和秀洲区共同出资1亿元,清淤土方100万立方米,疏浚10.5公里。“沉积了40年的淤泥,几个月就清除了,效率这么高关键靠两地的携手合作。”张晓峰感叹。
首创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
吴江区地处江苏省最南端,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地带,与上海、浙江有交界河道41条,交界湖泊10多个,其中包括元荡、太浦河等长三角绿色发展一体化示范区内的重点河湖。
众所周知,省际交界区域治水存在诸多难题,如执法困难、管理区域责任不清等。从确立水环境跨界联防联治到在全国首创联合河长制,吴江与周边地区跨界协同治水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
2018年11月26日,“长三角区域(秀洲-吴江)一体化治水机制再深化推进仪式”上,58名互聘联合河长走马上任,标志着长三角省际交界河湖联合河长制正式启动。就在这一天,张晓峰有了一个新头衔——吴江秀洲交界河湖联合河长,职责是与秀洲方面的联合河长共同巡河、治河、护河,落实河湖长制各项任务要求。
近日,张晓峰拨通了秀洲区王江泾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副主任孙琪的电话,邀请他一道前往省际交界河道清溪河(麻溪港)开展巡河工作。当天,两人一路搭乘快艇,仔细查看了沿线的河道保洁情况,并探讨交流近期发现的相关水环境问题。巡河临近尾声,孙琪高兴地对张晓峰说:“现在,河上基本闻不到异味,水也清爽了不少,整体水质应该已经达到Ⅲ类,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
因为界河治理,张晓峰和孙琪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秀洲—吴江交界河湖联合河长”的职责使命成了他们之间最紧密的纽带。
除秀洲外,近年来,吴江还主动与同样交界的浙江桐乡、南浔、嘉善以及上海青浦等地对接,积极构建“江浙沪跨区域治水联盟”,推动51条交界河湖建立联合河长制度。联合河长制模式可以概括为河长联合巡河、水质联合监测、执法联合会商、河湖联合保洁、河湖联合治理等五大机制。
沈晓华是汾湖湾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吴江和嘉善两地联合发文互聘的一名村级河长。“联合河长制实施以前,我们和河对岸各不相干。看到河面上漂浮的水葫芦,心想,等风向一变,就吹到对方地盘了。联合河长制实施以后,由于沟通交流频繁,两地人像走亲戚一样,关系越来越亲密。”沈晓华告诉记者。双方不仅在水生态治理上同心协力,更组建了吴根越角党建生态圈,江浙沪三地6镇18个村加入联盟。生态圈形成了一个清单,包括党建、民生服务、社会综合治理、农村示范点建设、文化走亲以及古镇资源交流等。如今,吴根越角党建生态圈成为汾湖高新区的党建品牌,反过来促使水环境跨界治理协同性更强。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河护河新格局
河湖长制体系下的官方河长们合作火热,作为补充力量的民间河长们也擦出了火花。今年3月29日,由吴江团区委、吴江区河长办、青浦团区委、嘉善团县委联合发起的长三角·青春合伙人“河小青”志愿联盟在汾湖成立。
按照实施设想,“河小青”志愿联盟立足构建跨省跨区域太浦河护水志愿联盟一体化形式,将在太浦河河道治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引导各地青年积极投身护水志愿服务行动,加快推动一体化治水进程。
今年28岁的周方慧是黎里镇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同时也是“河小青”的一员,她所在的汾湖湾村与嘉善县陶庄镇湖滨村仅隔了一条太浦河的支流——芦墟塘。“河小青”志愿联盟成立后,周方慧便带领汾湖湾村护河志愿者与湖滨村护河志愿者进行了联系对接,两方力量很快拧成一股绳,对芦墟塘开展了多次联合巡查、治理行动,促进上下游一线贯通,共享碧水清流。
在吴江区河长办专职副主任马旭荣看来,从个人到团队,从群众到委员、代表,民间河长特有的广泛性、自主性、灵活性,将为一体化治水创造更多新的合作模式。同时,随着区域与区域间官方河长、民间河长的强强联合,治水一体化将更加深入人心。
吴江区委书记王庆华表示,吴江要积极探索联保共治,全面落实与青浦、嘉善签订的系列生态环境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统一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污染损害赔偿等协调机制。
来自吴江区水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今,太浦河水质连续稳定达到三类水标准。吴江区委区政府提出,力争到2022年,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力打造“水乡客厅”和“最美太湖岸线”。
以一体化治水为切入点,示范区建设正进入全方位、全领域深度合作阶段,一个生态联合治理、产业协同发展、经济共同腾飞、百姓幸福宜居的生态绿色区域正在长三角展现崭新模样。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0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