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用艺术让乡村由外而内美起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用艺术让乡村由外而内美起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10 02: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观者有心】

  作者:时家贤(辽宁大学教授)、刘 君(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靓起来、美起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支援乡村、助力乡村,通过艺术乡建等为乡村赋美,为发展赋能。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多的乡村具备了艺术介入乡村发展的条件,艺术乡建理念也受到广泛认可。在村容村貌已经得到较大改善的前提下,哪怕是相对偏远的村庄,也不妨与艺术来一些有趣的碰撞,让村庄由外而内美起来。

用艺术让乡村由外而内美起来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巷一处墙绘让老街美起来。新华社发

  从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开展的探索实践来看,一些相对初级的艺术元素已经在很多地方广泛运用。概括来说,大体包括“以田地作画布”的探索和“以村庄作舞台”的实践。

  在为田地注入艺术元素的探索实践中,巨幅田画已经日臻成熟。在黑龙江北大荒,巨型3D稻田画讲述着“智慧农业”的一路高歌;在山东青岛,一幅长98米,宽56米的巨幅麦田画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在湖南怀化,坪溪村的村民们在千亩油菜花地里种出了“八骏图”;在安徽郎溪,近八万亩的茶园与若干条乡村公路共同铺开一张七彩的花毯……过去,人们对于田地的印象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挥汗如雨,很难把田与美联系在一起。近些年,这种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稻田画、麦田画,梨园画、茶园画,油菜花海、玫瑰花海等等,正在悄无声息地重塑着人们对辽阔乡村大地的认知。

  在艺术赋美村庄建设实践中,墙绘等渐成潮流。在河南新乡,一名美术专业的90后大学生,利用返乡的时间从两面墙开始画哪吒、孙悟空,画《龙猫》《千与千寻》,直至把一个村庄画成了童话世界;在浙江温州,一位青年画家带着“用艺术推动乡村发展”的愿景回到家乡,同村民和乡贤一起,把祠堂改成书法馆,把农房改成茶吧,把闲置的小学改成美术馆,最终,脏乱差的小山村摇身变成了“艺术村”……如果有人很久没有去过乡村,走进以上乡村一定会被惊艳到。这种惊艳不只为其人居环境的蝶变,还为其以往不曾见过的艺术美。在火热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由专业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等广泛参与的艺术乡建活动,正在激活乡村潜在的艺术美;各地基层文艺组织开展的艺术帮扶项目,以及返乡大学生自发进行的赋美乡村探索,也在书写着美丽乡村蝶变的动人故事。

  当前,不同的乡村大致面临两种处境,一种是目前还未有艺术正式介入的乡村,需要从人居环境整治开始进行艺术化改造;另一种是具有较好文化艺术基础的乡村,需要转型升级,让更多村民吃上“艺术饭”。

  近两年,短视频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不少乡村进行艺术化改造的过程。在河北秦皇岛,一位村支书因用短视频记录乡村建设进程受到广泛关注。透过他的镜头,人们见证了村容村貌的改变,也看到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初期,因为涉及违建拆迁、杂物清理等,一些村民表现出不理解和不耐烦,但是随着道路变整洁、村庄变美,这些人便不再提出异议,转而成了人居环境整治和艺术乡建项目的支持者、宣传者和时代新风尚的践行者。这生动诠释了艺术由外而内成风化人的作用。同样,在山东滕州,一名年轻的墙绘爱好者,因在自家墙上作画,引来村民排队预约,之后,科普墙、动画墙、风景墙相继涌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这个村庄迅速成为“网红村”。这说明,让乡村振兴多些艺术美,要重视示范引领,只有让村民看到美,感受到美,他们才会认可和接受艺术化改造。

  当然,艺术介入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剪剪花、画画墙,而是用更丰富的艺术元素牵一发动全身,重塑乡村生活形态。比如,四川美院在对重庆巫山下庄村的艺术化改造中,通过深入挖掘“不甘落后、不等不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以绘画、编织等多彩艺术元素将下庄精神融入“一家一户”“一草一木”中,打造出独属于下庄村的“浪漫”。由此,我们可以说,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内涵和价值是极其丰富的。正如《“艺术乡建”的几个价值》一文所说:“艺术对于乡村的建设,不是单维度从艺术到艺术,从设计到设计,而是以艺术为抓手,服务于乡村振兴五大任务。”

  乡村振兴的任务之一是产业振兴,在一些资源禀赋较好的乡村,艺术乡建开展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已经初见成效,接下来,还要进一步激发其发展动能,让村民因艺术美吃上“艺术饭”。在内蒙古阿尔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在村庄及其周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创作出《连年有鱼》《森林之子》《层林叠浪》等艺术品。从项目开展之初,艺术家们就与村民保持着密切互动,不仅让村民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还手把手教他们把非遗变成时尚文创,把村庄打造成热门景区。艺术与乡野碰撞出文旅新业态,让村民变成了艺术家,吃上了“艺术饭”。如今,《连年有鱼》《森林之子》《层林叠浪》等作品已经成为当地的地标,彰显着乡村新气质,并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让乡村振兴再多些艺术美不是面子工程,不能因为墙绘火了就一窝蜂地打造“网红村”,也不能因为稻田画“出圈”就急着斥资造画。乡村发展有其自身逻辑,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从乡村的自身逻辑出发,以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为本位,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唤醒和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旨趣,因地制宜介入艺术元素,这样的艺术美不妨再多些。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0日 13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