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恰逢我国南极昆仑站建站10周年。从1984年至今,我国已经开展了35次南极科考,并跻身于国际极地科考大国行列。中国在南极科考的历程,值得回顾,也值得让更多国人了解南极科考的事迹和精神,这有利于我们放宽视野看待自己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光明更多,也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的温暖更少,然而人类从未停止过探险的脚步。人类对南极的涉足、认知与科考,仅仅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对中国人来讲,则更晚、更短。但是中国人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精神在南极科考进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昆仑站位于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这里有着无可比拟的科研价值,也是国与国之间角逐的舞台。很多国家都希望能够征服这一“高点”,苏联科考队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试图进入冰穹A,未能获得成功。据南极队员透露,美国科考队也曾尝试前往冰穹A,后来因为雪地车陷入冰裂隙而取消计划“打道回府”。这里神秘而又危险,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能凭借简陋的设备,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来到这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和精神,支撑着中国南极科考者呢?
笔者曾随“雪龙”船前往南极参加科考,亲身见证和听过太多“老南极”可歌可泣的故事。张青松是最早登陆南极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在第一次赴南极科考时,给党支部的信里就写下了这样的话:“此次南极之行,我一定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顺利归来。万一我回不来,请不要把我的遗体运回,就让我永远留在那里,作为我国科学工作者第一次考察南极的标记。”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期间,笔者在船上见到了刚刚从南极内陆返回船上的20多名科考队员,他们个个面孔晒得黝黑,几乎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伤,但脸上却全无痛苦表情,挂满了兴奋,因为他们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的极限低温环境下建成了泰山站。
还有第一个徒步到达南极点的秦大河,驾驶雪地车冰海逃生的徐霞兴,驾驶“雪龙”船脱离冰区围困的王建忠……一个个科考英雄的形象,在一次次与狂风巨浪的搏斗中,在一次次冷酷冰原的历险中,愈发熠熠生辉。
这些科考队员,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普通的凡人,但在南极环境下却是英雄。无论是漫长坚守,还是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回望来时路,一代代极地人革故鼎新,砥砺奋进,推动我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南极科考,我国是后来者,但绝不是迟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极地科考大国迈入极地科考强国的关键时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更应倍加珍惜南极科考这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宝贵旗帜,在新时代扬帆远航!
[责编: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