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司法
——访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主任王松苗
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本报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新闻办)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王松苗,请他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记者:今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有哪些新意?
王松苗:今年的报告“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去一年的检察工作有创新。去年,新一届最高检党组积极适应反贪转隶、检察职能调整变化,提出“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总体要求,采取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主动跟进、积极作为,检察工作呈现出新面貌。另一方面是今年在写法上尝试创新。与往年相比,报告的指导思想、框架结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等都有不小的变化。比如,报告的框架结构实现了近15年来的首次“大变身”。2018年工作回顾部分,五大内容依次展开,即服务大局、诉讼监督、公益诉讼、自身建设、接受监督,特别是将公益诉讼检察作为单独一部分来写,还是第一次。
记者:反贪转隶、内设机构调整……2018年对检察机关来说非常特殊,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松苗:2018年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随着反贪转隶以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职能发生重大调整。
最高检把深化内设机构改革作为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首先从最高检自身改起。其重点有两方面:一是坚持捕诉一体,按照案件类型重新组建专业化刑事办案机构;二是将民事行政检察厅分设为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三个厅,着力解决“重刑轻民”问题。去年12月,根据中央印发的“三定”方案,最高检内设机构改革落地,重组十大业务机构,构建起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
记者:报告中多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否是贯穿整个报告的主线?
王松苗:是的。在2018年工作回顾中,5个部分的开头一段都用“以人民为中心”统领;在2019年工作安排部分的引言中,也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据统计,报告中共有50多处提到“人民”。因为我们是人民检察院,就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司法。
比如,去年我们部署了“保障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办理校园周边、网络平台、农贸市场等领域涉及食品安全公益诉讼案件28341件。
记者:打好三大攻坚战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去年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实,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王松苗:为三大攻坚战顺利推进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去年,检察机关在这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用数字表示就是“1346”。“1”是指最高检专门出台了服务保障三大攻坚战的意见,提出8条措施和要求;“3”是指最高检组织了3场讲座,邀请银保监会、国务院扶贫办、生态环境部的负责同志来做专题辅导,并上门问需问计,深度了解司法需求;“4”是指参与、开展了4个专项活动,依法办理了一批危害金融安全、妨害精准扶贫、破坏生态环境案件;“6”是指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6个指导性文件,既指导规范案件办理,又努力推动形成“强力推动、部门联动、全面行动”的工作格局。
记者:公益诉讼是检察机关的一项新职能。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公益诉讼工作的开展情况?
王松苗:2017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这是对检察机关的崇高赋权。
一年来,公益诉讼检察的制度优势充分显现。通过办理公益诉讼案件,督促治理被污染损毁的耕地、湿地、林地、草原211万亩,督促清理固体废物、生活垃圾2000万吨;督促查处、回收假冒伪劣食品40万公斤,督促查处、回收假药和走私药品9606公斤;督促追收国有财产257亿元;追偿修复生态、治理环境费用30亿元。可以说,过去一年,中国检察机关以全世界最丰富的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为加强公益司法保护、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贡献了全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