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
共享文明智慧 共建美丽亚洲
光明日报记者 王琎 李睿宸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回溯历史,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相互交流,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亚洲文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熠熠生辉,而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维。
5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承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名嘉宾围绕“共享文明智慧 共建美丽亚洲”主题进行对话。
“自古以来,亚洲文明的对话促进了文化的交融、知识的交流、交往的发展和文明的繁荣,典型例子就是古丝绸之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前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指出,当前国际关系深刻变革,更应保持和发展亚洲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
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穆赫坦揭示了东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打造经济共同体的基本宗旨:尊重、重新构建、负责。他解释,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国家不论大小平等相处,不把意愿强加于人;要以行动共同承担责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蕴含的政治文明与智慧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从本原意义上具有世界观、国家观、文明观、发展观和价值观五个层面的内涵,对这些智慧的自觉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道路自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戚振宏则把政治文明的中国智慧概括为“三个治理”和“三个关系”,即“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世界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本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1975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40多年后故地重游,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泰国前副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西感慨道:“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我们应该问中国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论坛上,中国外文局举行了《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多语种图书首发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篇目和词条引发热议。
“亚洲各国人民应该找到适合各自特点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之路,并且通过互尊互鉴,实现共同发展、共享繁荣。”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分享了中国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样本”,探讨了如何化解“大城市病”,这是现阶段包括亚洲许多城市在内普遍面临的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当前世界的经济重心正在向亚太转移,亚太的中心是亚洲,亚洲的整体振兴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陈文玲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27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在互联互通、共享发展中,亚洲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论坛上,与会嘉宾多次提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指出:“亚洲应以一种创新性的思维考虑未来,我们期待中国能在处理世界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项重要实践。”
韩国东亚和平研究院理事长金相淳也表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提高亚洲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案和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观察到,无论世界大局还是亚洲大局,基本态势是两重性。“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这是一重性;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相互交织,这是又一重性。”对此,郑必坚提醒,面对机遇和挑战,亚洲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就要形成凝聚力,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要摒弃强权政治、零和博弈思维,围绕命运共同体这根主轴,按照‘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五通’,化解分歧,避免冲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扎实基础。”中国外文局原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建议。
(光明日报北京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