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波澜壮阔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其形成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后来者。
四川阿坝县麦尔玛乡漂亮的牧民定居点。泽尔登摄/光明图片
自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1935年1月进入川南,到红二、红四方面军1936年8月走出雪山草地,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期间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有69个县(区)留下了红军将士的足迹。赤水河边、金沙江畔,雪山草地,藏区彝区……无不铭刻着红军辗转奋进的身影。会理、大渡河、两河口、毛儿盖……无不记录着红军的伟大抉择。
四川甘孜县达通玛片区卡龙乡卡龙村牧民在新型帐篷中收看电视节目。尹钢摄/光明图片
四川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经历自然条件最恶劣、战役战斗众多的地区。不仅如此,四川还是红军开展民族工作成效最显著的地区,四川各族群众给予红军最大的支持,近十万各族群众加入红军队伍,推动了革命走向胜利。
四川小金县达维乡夹金村小学生聆听长征故事。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东摄/光明图片
今天,四川人民始终牢记长征精神,继承弘扬红军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长征中奋力前行。
1.马灯送给红军的带路人
夹金山南麓,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泽根村。从这里向上,便是中央红军当年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70岁的马文礼没有见过红军,但从父亲那里了解了红军,也了解了父亲为红军带路的经历。
1935年,红军要翻越夹金山时,必须要找一些当地人当向导。马文礼的父亲马登洪没有土地,靠打猎为生,家就住在夹金山下。红军来时,村民们因受反动宣传的影响,都跑到了深山里,远远地观察红军。马登洪看到红军连着线不断前来,却从未凌乱过。红军来泽根村两天后的晚上,马登洪、杨茂才等村民悄悄回村,发现这支部队同过去来了就要抢劫的“匪兵”不一样,住宿不进老百姓的屋,对群众的柴火等物资不动分毫。马登洪等很感动,于是呼唤村民陆续返回村子。红军也上来主动宣传,讲明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讲明穷人为什么穷、地主为什么富的道理。
全村人都回来了,主动欢迎红军,并为红军备粮食、糌粑、辣椒等物资。
当红军找到马登洪请他带路时,这位穷苦的猎人欣然同意。1935年6月,有了马登洪等当地群众的带路,中央红军开始陆续翻越夹金山。
夹金山,意为又高又陡的山,“要想翻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九坳十三坡,鬼要拉住脚”……众多的民间歌谣都表明了翻越夹金山的艰难。
翻越夹金山前,中央红军在山下的凉水井处召开动员会。马登洪到现场发言,给红军讲解翻越雪山的注意事项:削根棍子当拐杖,少说话,不能睡,不能倒下!
翻越夹金山,要经过水井湾、五道拐、头道梁子、九坳十三坡等险关,先头部队一路走过,不断给后面的部队留下路标。当年的夹金山六月飞雪,红军翻越海拔4100多米的山顶后,面对的是更艰险的大雪塘——积雪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必须沿着少数露出雪堆的石头小心前行,这些石头就是路标。
就这样,马登洪多次往返,带领红军翻越夹金山。当他和红军分别的时候,这位猎人还没有自己的汉文名字,一位带队的红军负责人送给他一盏马灯,并说:“你就叫马登洪吧。”从此,马文礼的父亲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红军走后,四川军阀对凡是与红军有关系的人进行“清剿”。闻讯后,马登洪藏好唯一的财产——一个火塘铁架后就带领家人逃离了宝兴。听说给头人做长工可以躲避追查,于是马登洪给小金的一位头人做长工,马文礼就出生在这位头人的猪圈里。
新中国成立后,马登洪才回到泽根村,分到了房子、土地,还分到一头牛。
马登洪无数次告诉马文礼,红军纪律严明,红军在地里摘了菜,都要把钱留在显眼的地方。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
给红军带路的还有扎东巴、一西伦周两位僧人,他们带领红军穿越了草地。马登洪、扎东巴、一西伦周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四川穷苦百姓对红军从不了解到了解、从冷漠到舍身相助的代表。红军在川期间,四川各族儿女踊跃参加红军,还相继建立了松理茂赤区、大小金川根据地等多个红色政权。全省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粮食数千万斤。红军留驻阿坝州达16个月,当年阿坝州总人口仅20多万,人均有粮400斤左右,人均牲畜不到两头,却承担着支援10万红军给养的任务。毛主席曾高度评价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并将其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红军长征,在沿途宣传了革命,留下了革命的种子,沿途群众深受教育,坚持斗争,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并最终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2.雪山草地间播下革命火种
红原县刷经寺镇翻越亚克夏雪山的垭口,海拔近4800米,红军途经这里。1952年7月,解放军黑水剿匪部队进入亚克夏山。在海拔近4500米的垭口附近发现12具遗骨,头北脚南,间隔相等,骨架旁还有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专家判断这是长征时的红军战士留下遗骨、遗物,这些战士在此夜宿时因缺氧而窒息。我们始终无法确定他们的名字。
不过,人们不会忘记这些为信仰而牺牲的红军战士。在垭口海拔约4450米的背风处,人们修建了一座红军烈士墓,墓碑直插苍穹。2006年5月,国务院将这处红军烈士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原县至今仍保留着来自周恩来总理的一句话:“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当年,红军在极端困难的自然条件和饥饿的双重威胁下,以强大的毅力在绝境中走出了一条生路。
红原县县城邛溪镇,烈士陵园里埋葬着7位过草地时牺牲的无名红军的尸骨。为看护好他们,因重伤失散的老红军罗大学自发地来此守护烈士陵园直至逝世。在过世前,他叫自己的小儿子罗建国继续看护烈士陵园。罗建国有些不情愿,他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仔细想想,埋在这里的这些英雄,十八九岁就牺牲了,他们为了什么呢?你生在新中国,不愁吃穿,为何不来呢?”如今,罗建国看护烈士陵园已有24年。
在红军经过的日干乔大沼泽,绿草如茵,天际一线,却抹不去当年红军过草地所经历的千难万险。红原县在此立花岗岩石碑予以纪念。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民众来此体验过草地的不易。
在松潘县川主寺镇的元宝山山腰,红军长征纪念碑在落日的余晖下总是闪着金光。每年有超过30万的群众来此瞻仰纪念。
各地的纪念碑、纪念园,寄托着四川各族群众对红军英烈的怀念与哀思,也深刻地说明,红军在各族群众中播下的革命火种,无论何时,都会熊熊燃烧。
3.长征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梦笔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二座雪山,也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在小金县一侧,雪山红路上正走来参加培训的阿坝州长征干部学院的学员。
雪山红路是阿坝州长征干部学院为让学员真实体验红军爬雪山的艰险而开辟的现场教学点。地址就在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路径上,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海拔4100多米的山垭口。
学员通过重现红军翻越雪山的情景,进一步感悟长征精神,感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当记者重走长征路时,正好碰上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的22名教师在这里培训。教师路献琴说:“重走红军爬雪山的路,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不怕苦、不怕死的牺牲精神。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运用到工作中,把教育工作做好。”
雪山红路从2016年5月设立至今,已经承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期培训班,2.3万余人来这里开展体验教学,当地党员干部也经常来此进行主题活动。雪山红路已成为党员干部弘扬长征精神、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的一个重要教育基地。
依托红军长征遗迹遗址及各市州县党校,四川各地相继组建了干部学院,用以教育党员干部牢记长征精神。
在夹金山干部学院,37岁的林琳回到这里担任了一名教员。林琳的爷爷是当年护送陈云出川的中共地下党员席懋昭,后来被捕,新中国成立前夕被杀害于重庆渣滓洞。林琳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就是要了解爷爷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且把爷爷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爷爷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她,前不久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会师的小金县达维镇,副镇长杨成红的一项任务是向来者讲述一四方面红军会师的故事,她乐此不疲。她说,要通过讲述,让红军的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越来越多的传承者加入到弘扬长征精神的行列中,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四川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