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大美青海 幸福江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大美青海 幸福江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12 05: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青海篇

  光明日报记者 万玛加

  “山,是这里的山最雄伟。水,是这里的水最清澈。青海的山哟青海的水,山水相连高原江山多壮美……”

  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有着山之宗水之源路之冲的美誉。70年来,青海山青水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70年来,青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跨步向前。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民生福祉就是最大考量,青海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期,青海的道路正在越走越宽广。

大美青海 幸福江源

  近年来,青海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打造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图为青海湖夏季风光。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生态优先】    

  巍巍昆仑之巅,浩浩三江之源。

  “青海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多样的高原生态环境,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理想之地。”青海省省长刘宁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今年6月,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这是青海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发展“回音”。进入新时代,开放的青海全力打造柴达木、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河湟地区等五大生态板块,积极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坚定实施生态报国战略,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高站位把握、高起点统筹、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三江源碧水行动”“绿剑行动”“绿盾检查”;水污染综合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安全防控,农牧区人居环境改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全面推进,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留住蓝天绿水和青山。

  如今的青海,蓝天在增多,河湖在变清,绿色在拓展,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铿锵有力。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湟水河出省段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7.26%……

  今日的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湖美景”再度归来;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白唇鹿等濒危动物种群数量恢复增长;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由2002年的2592吨增长到2018年的8.8万吨,增长近34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2018年的2793只。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坚决守好蓝天碧水和净土,像保护“眼睛”和“生命”一样守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生动实践。

  【绿色发展】

  大江东流,奔腾不息;三江河畔,绿意盎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持续推动绿色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绿色发展新路。

  青海没有海,却有集中成片的“蓝色光伏海洋”。

  盛夏时节,距离青海湖南岸不到70公里的塔拉滩风和日丽,在这片总面积77.9平方公里的荒滩地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一个接一个,沿着天际线铺展开来,遮天蔽日,看不到尽头。这片昔日荒凉单调的戈壁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生机盎然的能源城。走进它,你就能感受“水光互补”创造的生态奇迹。目前,青海省集中式光伏发电装机达到95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已成为世界上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最集中的地区。

  丰富的能源资源,让青海持续刷新“绿色发电”的世界纪录。

  2019年6月9日零时至23日24时,青海连续15天360小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打破了2018年创下的“绿电9日”世界纪录。靠风、光、水发电,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确保安全、平衡和稳定,这是对多年来青海省清洁能源发展的一次实力验证,这是青海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目前,青海新能源装机总容量已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46.7%。

  同时,青海省正在加快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的特高压通道——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已开工建设,不断唱响的绿色发展旋律让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步伐坚定而自信。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也是最亮的幸福色。打好绿色发展这张牌,青海靠的不光是绿色制造工程,更有许许多多的绿色惠民富民工程。幸福卡阳、美丽边麻、花海上山庄、飞行小村麻拉河……从前默默无闻的贫困村庄,如今个个声名鹊起,绿色发展理念让穷山沟变了样。

  【和谐共生】

  青海是除西藏之外的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比达98%。70年来,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让各民族密切交往、和睦共处,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集西部、民族、贫困地区于一身,民生福祉,脱贫攻坚举足轻重,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将75%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努力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青海各族人民,青海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全省幼儿园从1949年的2所发展到2018年的1804所,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学有所教,藏区所有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劳有所得,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6.7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690万人次;病有所医,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数增长到1922家;老有所养,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2133个;住有所居,仅2018年,全省实施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项目45.2万套;弱有所扶,全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作为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2013年以来,青海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4.6%下降到2018年底的2.5%。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人均5594元增加到2018年人均10393元,年均增长10.9%。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农牧户住房得到根本性改善,90%以上的贫困户有了安全住房。各行业部门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57.7亿元。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实际、具有高原特色的扶贫道路。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化作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接力,夯实着新青海的建设步伐。

  70年砥砺奋进,70年硕果累累。

  如今,青海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形成以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农牧业为架构的绿色发展方式。青海将矢志不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让青海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谱写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篇章!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2日 06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