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昌运盛看北京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昌运盛看北京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21 04: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记者观察】 

  光明日报记者 董城 张景华 光明日报通讯员 邹韵婕  

  从古之蓟城到唐之幽州,从元之大都到明清帝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让北京这座古城积淀下历史景观和淳厚的文化神韵。70年一路走来,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所跨越的历程,无疑是共和国发展最有力的见证。

文昌运盛看北京

北京中轴线上演的“空间光影秀”。新华社发

  千年古都

  紫禁城的重重宫阙,黄瓦红墙、金扉朱楹、巍峨壮观,彰显皇家气象;孔庙、国子监等古建筑都是礼制与美学的巧妙结合,壮丽中透出庄严,秀美中显出肃穆。还有散布在城市中的胡同、四合院、名人故居,无不展现出北京古老文化的根基与底蕴。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北京历史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京剧、相声、大鼓等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每天都在京城的舞台上演;茶文化、书画艺术浓缩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积淀;风筝、面人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京味文化的魅力;京味文化伴着京城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着北京的魅力。

  作为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一条长达7.8公里,世界范围内经由人工设计建造的现存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贯穿全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贯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直达北端的钟鼓楼,并以此为依据,前后起伏、左右对称地形成了城市的壮美秩序。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也是古都北京标志之一。

文昌运盛看北京

游客在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北端的北京坊内游玩。光明日报记者 王清彬摄/光明图片

  文化在历史中积淀,魅力在现实中迸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批文化新地标,持续增强人们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北京市转型利用的老旧厂房占地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涌现出新华1949、莱锦文创园、77文创园等一批由老旧厂房转型而成的文化产业园区。最近,位于酒仙桥附近由751厂改建而成的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依托79罐、751罐、时尚回廊、火车头广场等充满工业韵味的新型文化空间举办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大学生时装周等多种文化活动,百万市民竞相参与。工业遗存与文化符号相融,为千年古都注入新的时尚风韵。

  大国首都

  那是一个令世代中国人难忘的伟大时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手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古老的北京城,就此成为新中国的心脏,北京的历史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1983年7月,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审定批复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提出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进入新世纪,对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最为精准而深刻的一次把脉来自于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一年之后,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时指出,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至此,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发展目标完成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深刻变革。立足发展定位,梳理城市功能,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

  2019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北京视察慰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北京在新时代深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谱写首都发展新篇章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北京突出抓好“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转向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扎实履行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的职责使命,大力推动5G和人工智能的纵向应用、横向融合,不断将世界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一次次重要的国家主场外交活动中,北京以自己的热情大气,让全世界体味到中国礼仪之邦的文明底蕴,感受到大国首都的开放自信。

  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北京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出发,不断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持续迈进。新时代大国首都的画卷徐徐展开,壮美宜人。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1日 06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