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玉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我叫姚玉峰,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眼科医生。2017年11月,我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幸福。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这份荣誉带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我只有倍加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立足本职岗位,为社会多作贡献,才能不辜负党的培养和全国人民的厚爱。
我深知,作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首先要有过硬的学术知识、技术和能力。两年来,我更加努力工作,日常门诊量增长了37%,大手术量上升了67%,想尽一切办法不耽误每一个病人的治疗,不延误每一台手术的实施。两年来,我更加刻苦钻研,夜以继日攻关,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代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使眼科疾病诊断准确率达到了87%,高出医生平均诊断准确率40.5%,这意味着应用到临床,有400万病人因此可以避免误诊。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知识和技术,只有被更多的同行掌握,才会发挥出真正的价值。两年时间里,我为全国2000多名眼科医生进行了角膜病知识和姚氏法角膜移植技术的专题培训。
我深知,作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更要有厚重的责任、勇气和担当。过去两年,我有幸结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和“老阿姨”龚全珍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他们都患有最重度的老年性白内障,几近失明。他们也曾四处求医,但因为白内障病情太重,超高龄,有全身性多种老年疾病,医生一般建议不做手术为好。最后,两位老人都找到我,希望我为他们做眼科复明手术。
许多亲友和同行都提醒劝阻我:无法做到“万无一失”,就要避免“一失万无”的后果,叫我慎重、慎重再慎重。但是,两位老人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他们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了祖国,为我们的幸福时代保驾护航,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全国道德模范,我没有逃避和推托的借口,应该为他们的健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恢复他们的正常视力,是他们的健康幸福,更是国家之福,我再苦再累、冒再大的风险也心甘情愿。哪怕他们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带着对两位老英雄的崇敬之情,经过精心筹划后,我成功地为两位老人实施了复明手术。手术后,老人的视力恢复到了正常。我永远不会忘记两位老人揭开纱布,重新迎来光明的那一刻。黄旭华老人兴奋地说:“我还要为国家再工作20年。”龚全珍老阿姨惊喜地说:“看见了,我看得清清楚楚。”老阿姨还情不自禁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报喜:“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通过手术,我既把对病人的关爱、对老英雄的敬意传递给了两位老人,同时两位老人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也深深感动了我、鼓舞了我,我感到无比幸福。
荣誉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我今后的路还很长,任务更加艰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始终坚持“三颗心”:一是对患者的医者仁心,继续竭尽所能,用大医精诚的情怀,尽心尽职地为更多患者送上光明。二是对攀登眼科医学高峰的绵绵恒心,继续做好学科和团队建设,让已有的技术发扬光大,努力提升眼科的看病服务能力。同时继续秉持创新精神,不断创造新成就,为医学的进步做出不懈努力。三是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大爱情怀,向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份努力,使之无愧于荣誉、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