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9-25 02: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圆桌对话之“创新精神”——智库答问】

  编者按

  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70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发扬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创新中国建设汇聚磅礴动力,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河北省任丘市推进“科技进校园”,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图为任丘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机器人。新华社发

  本期嘉宾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荣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王立胜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杨俊龙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制造中心,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王伟摄 光明图片

  1.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光明智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和弘扬创新精神息息相关。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从何而来,有何历史根源和特色表现?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穆荣平 郭红松绘

  穆荣平: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精神与思想内涵,其本质是求新求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求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是求变。创新精神是人们对创新活动所持有的价值理念,是求新求变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勇于探索,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经济大国。在此过程中,在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等一批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功勋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王立胜 郭红松绘

  王立胜:创新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实践,形成于兼收并蓄各种思想文化的有益成果之上,主要有以下特色:

  纳新接远的文明气度。中华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汉族是由许多部落融合,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而形成的。多民族的融合共同塑造出吐故纳新、开放包容的文明气度,从汉唐盛世不断开辟的古代丝绸之路,到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再到新时代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皆是如此。

  达变求新的文化理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从不同角度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为了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新文化运动主张创新中国文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独具匠心的技术发明。中华民族素有“夺天工而开物”的传统,几千年前就掌握了取火、制陶、冶炼、铸造等技术,发明了各种生产生活器具,也制定了历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整个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影响。

创新精神,一种突破继往开来

  杨俊龙 郭红松绘

  杨俊龙: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生存竞争的压力。在古代,自然条件恶劣、部族战争频繁,只有善于创新才能在与自然和部族的抗争中取得优势,避免被淘汰。到了近现代,越是危机深重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就越能被激发出来。二是发展振兴的使命。中华民族具有强烈使命感,高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自觉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超越。三是民族交流融合的激发。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注重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从而博采众长、推陈出新。

  2.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光明智库: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为何尤其需要创新精神?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有哪些新内涵、新表现?

  穆荣平:弘扬创新精神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其在新时代的突出表现,一是家国情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不计名利,爱国奉献。二是担当作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迎难而上,主动承担重大创新风险。三是唯实求真。遵循创新规律,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友好型制度文化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四是自主创新。要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握国际竞争主动权,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王立胜:说说新时代创新精神的新内涵。第一,解放思想是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第二,对外开放是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第三,人民立场是创新精神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以创新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第四,制度完善是重要保障。要在推进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破解体制机制的束缚与瓶颈。

  杨俊龙: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由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决定的。我们已进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中国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很多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过去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借鉴,现在需要进行首创性的探索,这对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走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3.点难点变成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增长点

  光明智库: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创新举措,带来了怎样的成效?要想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生态宜居等目标,应如何切实发扬创新精神?

  穆荣平:70年来,中国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为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研发投入能力看,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世界第二;从创新条件建设能力看,中国在建和建成投入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均位居世界主要国家前列;从科研产出能力看,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世界的50%,在空间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等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看,从1980年到2016年间,中国制造业占世界比例从3%上升到28.6%,高技术产业占世界比例从1.96%上升到23.5%。中国高铁、移动通信等产业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杨俊龙: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当前发扬创新精神,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哪方面问题突出就集中精力在哪方面进行突破,特别要抓住与民生最密切,于发展最紧要的一些关键问题,通过创新把堵点、痛点、难点变成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增长点。同时,坚持稳健创新、科学创新。多年来,我们在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发展进步、生态宜居等方面一直进行探索,取得了明显进步,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具体实践中,要在坚持这些成熟做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能片面理解和强求创新。

  4.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

  光明智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创新氛围的营造。未来要拥有科技创新的主导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穆荣平: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创新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赶超机遇;数字转型带来的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环境保护与治理等范式转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引发的全球创新格局调整。

  创新人才决定中国的未来,要从现代化强国目标出发,构建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聚焦国家实验室、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一流创新型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的人才需求,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文化环境,优化创新友好型政府管理,推动地方政策从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向“成就天下英才”转变。弘扬“平等合作互惠共赢”价值观以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构建全球创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立胜:创新氛围的营造要抓住“牛鼻子”,解决最为紧迫和关键的问题。其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科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其二,加快落实人才驱动,最大限度地激活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杨俊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焕发出勇于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市场受益的主体,有创新的动力和能力。通过研发经费投入、制度创新等激发组织创新活力。

  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创新失败失误的风险较大,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也要宽容失败,为人们放手创新创造提供广阔天地。

  项目团队:

  光明智库副研究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斯敏、马卉、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5日 06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