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董城)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主办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薪火相传”主题演讲比赛的决赛24日晚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南广场圆满结束。
这项比赛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群众性演讲比赛的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旋律。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逐一登台展示风采,讲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薪火相传”主题演讲比赛分预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名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参赛选手中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也有消防救援干部;既有基础教育工作者,又有传统戏曲演员。
参赛选手所演讲的故事选题,充分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特点。他们既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又讲述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既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讲述平凡人不平凡的奋斗故事。选手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呈现与共和国同成长、与新时代齐奋进的生动实践。
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北方昆曲剧院的周好璐、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的孟超、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的葛倩倩获得金奖,来自重庆城市通卡支付有限公司的曹光裕等四人获得银奖,来自宁夏博物馆的王凤杰等五人获得铜奖。获得金奖的3名选手将参加今年11月在京举行的“时代新人说——我和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
金奖获得者演讲稿摘登
演讲者:周好璐(北方昆曲剧院)——留得清气在人间
上个月,我受邀去纽约演出期间,主办方为我安排了一场昆曲讲座。讲座的前一天,主办方问我:如果来的观众不多,您介意吗?我告诉他,哪怕就来一个人,我也会讲。没想到,当天来了很多华人观众,大家都被这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所打动。
十多年来,这样的讲座我已做了300多场,传播昆曲就是我的责任。
我出生在一个百年昆曲世家。
1956年,爷爷周传瑛主演的昆曲《十五贯》,从江南水乡一直唱进了中南海。毛主席看了两遍后说: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当年的《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高度肯定了我爷爷那出戏的价值。
爷爷在世时经常说:“是党让我们从旧社会被人轻视的艺人,成为新中国光荣的文艺工作者。要振兴昆曲,就先从自家孩子做起!”就这样,同样从事戏曲工作的父母,在戏曲最低谷的时候,把我送进了戏校。
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你是真的喜欢昆曲吗?”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我觉得昆曲就像我的呼吸,是我流淌的血脉。我出生在这样的百年昆曲世家,传承昆曲就是我一生的责任。而让她能焕发新的魅力,则是我的新使命。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我所在的剧院排演了原创昆曲现代戏《陶然情》,说的是早期共产党员高君宇和民国才女石评梅崇高革命情怀的动人故事,我饰演的正是石评梅。
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许多青年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叫我“评梅”。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来源于我对中国共产党崇高信仰的理解,因为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就像剧中石评梅在高君宇墓碑前所唱的“风送余情飞九霄”,激昂的唱音表达出她立志要完成爱人未尽的革命遗志,并含泪镌刻下共产党员高君宇生前最爱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无数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就像那火花照亮了革命的前途,就像那宝剑划破了黑暗的旧时代。
每一场演出,都是对自己心灵的洗礼,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用古老昆曲传播红色文化,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告慰。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从祖辈、父辈、我,再到我11岁也在学戏的女儿,这是一个家族对昆曲的深情守望。要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必须用文化自信的力量,去坚守、去传播,最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得清气在人间,“散作乾坤万里春!”
演讲者:孟超(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人民万岁
“时代新人说——我与祖国共成长”能在我们脚下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讲述,我觉得更有特殊的意义。双清别墅,70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进京赶考的地方。纪念馆前的这旗杆,全长19.49米,象征的正是1949年新中国诞生;纪念馆主体建筑的这28根柱子,是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奋战的象征。
在10月1日晚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晚会上,礼花打出了四个大字“人民万岁”。我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想起了这样一位老人。
老人83岁了,她在看完了开国大典的全息影像后对我说:“1949年开国大典的时候,我和妹妹是扒在中南海的墙头看着天安门的方向的。今天,我终于可以看一次完整的开国大典啦!”她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
她还对我说:“记得就在那天晚上,妹妹还问爸爸‘人民喊你万岁,你喊人民万岁,真有意思!’爸爸蹲了下来,把我们俩揽在怀里,动情地说:‘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啊!’”
我对老人说:“那时候在香山,您天天和爸爸在一起多好啊。”老人说:“我和爸爸就一起吃过一顿饭。”
大家知道吗,毛主席在这里住了181天。可就在这181天里,他亲笔写下的电报就多达179份。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他说:“电报晚发出一分钟,我们前线的战士就不知道有多少要牺牲,我们白区老百姓就不知遭多少罪。”就是在这181天里,他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诗篇;也就是在这181天里,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天两夜,写下了确定新中国国体的《论人民民主专政》。
与自己的女儿近在咫尺,却只吃过一顿饭。这就是毛主席。他心里装的只有国家,只有人民!就连当初中共中央进驻北平为什么选择在香山办公,其中就有不打扰人民的原因。
每当我向人们讲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觉得内心受到了洗礼,这也是我对这段历史的又一次学习。特别是今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香山革命纪念馆视察,我有幸亲耳聆听了习总书记的教诲。
“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有责任将这红色文化、这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讲好红色故事。我又一次向党组织递交了我的入党申请书。
70年前,毛主席心中装着人民,在开国大典上高呼:“人民万岁”。70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庆盛典上高呼“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这是将人民放在心中,举过头顶,是共和国对人民的致敬!
让我们再一次聆听这感动我们的声音!
(编者注:此时,演讲现场播放毛泽东同志“全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和习近平同志“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的音视频。)
演讲者:葛倩倩(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皮黄声声响 国粹梦飞扬
(一)美丽而懵懂的国粹梦
“看大王……”
您喜欢吗?
也许您是喜欢京剧的人,
也许您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12岁那年,我和33个孩子一起,作为湖南省京剧团的定向委培生,被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学习京剧表演,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九五湖南班。每天早上6点,戏校的孩子们都要出早功,集合时领队冯老师都会大声问我们:京剧是什么?并要求我们用比他更大的声音齐声回答:国粹!
就是这句口号,使我的心中孕育了一个美丽又懵懂的“国粹梦”。
当我们毕业回到家乡时,猛然发现国粹的传播是那样艰难。等戏、等机会、等舞台,好不容易盼到演出,大幕徐徐拉开,观众却寥寥无几。最多的演出是下乡,我们在废品收购站化过装,在池塘边唱过戏,在破旧的庙里打过地铺……,可付出艰苦努力后,京剧仍然不被认可,甚至不被认识。
记得那是一次送戏下乡,舞台上,京剧《杨门女将》正演得热闹。一位老乡激动地说:“这个花鼓戏真的演出了水平!”花鼓戏?!我仿佛听到梦碎的声音。
渐渐地,一半的人离开了,另一半人留了下来,坚守着初心和梦想,坚守着京剧在湖南的阵地。
(二)清晰而执着的国粹梦
坚守中的我们凭借原创京剧《辛追》入选“湘戏晋京”演出活动。带着最初的梦想,我们回到了北京。突然,演出前4小时意外发生了!辛追的饰演者张璇突发急性胃肠双向痉挛,注射止疼针后仍不见好转。此时距离开演不到15分钟,急得她咬着牙对医生说:“再打一针吧!”“不行!注射过量吗啡是会出问题的。”“医生,您就打吧!出了问题我自己承担!”
演出准时开始,一束追光引出了美丽的辛追,一切都那么美好。只有饰演儿子的我搀扶着她,被她瘦弱冰凉的手颤抖着掐得生疼时,才知道她有多艰难。
事后我问她:值得吗?她说:每一个舞台,都值得拼尽全力,这是我们通往梦想唯一的阶梯!是啊,我们从北京带回梦想,扎根湖南,决不能让国粹之光在南方版图上黯淡下去,必须让它亮起来,成为和首都、和全国相映生辉的光。
(三)生动而坚定的国粹梦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乘着文化自信的春风,我们城市推广、校园传艺、景区快闪、乡村惠民,京剧传播有了无限可能;越来越多的小戏骨惊艳亮相,为京剧传承注入了绵长的力量;海外交流、实力圈粉,用京剧讲好中国故事,尽显中国气派!京剧的发展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美好缩影,更是强国征途上闪耀的文化之光。
仿佛又看到清晨集合的湖南班,又听到34名孩子喊着那声响彻云霄的口号。一代人已经成长,国粹梦如炬发光!
听,古老悠扬的京剧皮黄和强国歌声在新的时代一齐唱响!
(本报记者 董城整理)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