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宁波:“激励+倒逼”助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宁波:“激励+倒逼”助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09 03: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曾毅  

  12月2日,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68家“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宁波占据14席,分布在绿色石化、纺织服装、汽车制造、专用装备、智能家电、日用品制造等行业。行动的目标是到2022年,浙江省制造业和生产线服务业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力争达到20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6家。

  11月7日,浙江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现场推进会在宁波举行。“宁波是制造大市、制造强市。去年,宁波17个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27.4%;宁波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全省领先,在省经信厅提供的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指数中,宁波获得105.7分,排在全省首位;今年5月,宁波大力推进‘246’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与举措,对全省有较强的示范与引领作用。”浙江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大会上这样总结宁波的发展。

  “数量上,宁波有超过12万家的制造业企业;质量上,形成了纺织服装、新材料、汽车制造等8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宁波的制造业百强创造的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4%。2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聚焦专精特新,细分领域问鼎全球,数量全国第一。”宁波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巡视员陈成海介绍,2017年以来,宁波以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快推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步伐,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加速挺进。

  点线面智能化 提升生产链

  在双鹿电池公司,一条全球首个全自动无人智能电池生产线,即使车间灯全部熄灭也丝毫不影响生产,“黑灯车间”成了工业网红。在雅戈尔集团,站在3D量体机前,10秒钟前衣长、后衣长、领围、胸围等23个指标完整地展现在屏幕上。

  2017年起,宁波率先启动实施了规上企业智能化诊断和技术改造三年“两个全覆盖”工程,“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对此,陈成海介绍说,“点”上推进关键生产环节的机器换人改造,累计有7321家企业实施8144个技改项目,规上企业覆盖面达到96.6%。“线”上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研制和应用,成功研制并推广应用了13条智能化生产线。“面”上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累计实施42个智能工厂示范项目,12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

  去年5月,雅戈尔集团投资1.6亿元打造的智能制造工厂投产,可实现年产西装15万套。智能车间里,已经完成了上道工序的衣料,随着吊挂流水线在车间上空飞来飞去。“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衣服做到不落地。”雅戈尔智能制造总指挥徐士利说,如今,这里已经实现一件成品的制作从15天缩减到5天、高级定制的生产从7天缩减到5天、批量订单生产从45天缩短到32天。

  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开发智能化产品,宁波全市传统制造业软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2%,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2.8%。

  数字赋能化 提升创新链

  文谷智能工业云平台被宁波人简称为文谷云。这个2016年才推出的为制造业打造全生态应用及数据服务的平台,汇聚了大量的产能、资源、质量、工艺数据,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进化空间。宁波天阁是一家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客户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文谷云平台,他们实施了天阁数字化工厂项目,在透明化、高效化、智能化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基于“制造+互联网+数字”的思维,宁波近年来强化数字赋能。针对汽车零部件、家电、服装等传统优势行业,推进物联网家电创新云、纺织服装云等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目前累计建设行业云平台20余个,全市上云企业近8万家。

  宁波三年来累计培育160多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加快了市场化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宁波舜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与了全市的智能化改造诊断,共服务了32家企业,初步解决方案编制达70%以上。这个仅仅“4岁”的企业在成立之初就以“做中国智能制造最有价值创造力的方案解决商”为愿景,2018年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收入实现了2473万元。

  “与此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向服务型制造企业(平台)转型。”陈成海表示,宁波已经累计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单位5家、省级示范单位15家。

  成立30年的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是“支持工业互联网的全电脑针织横机装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公司拥有118项发明专利,已经将产业链延伸至工业机器人领域,定位于‘掌握核心技术的系统集成商’,为寻求转型升级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提供一揽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方案。目前为针织服装等行业提供了整体智能化工厂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鄂尔多斯、宁波旦可韵、北京雪莲等行业重点企业。”慈星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立军介绍。

  亩产倍增化 提升价值链

  陈成海的电脑里有一个《我市全面完成2018年度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的文档。这份将于近日发布的榜单显示,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44.7万元,居浙江省第一,其中有20家入选全省领跑者企业名单。

  通过政府买单的方式,宁波从3年前就开始了企业亩均效益综合性评价。“宁波有96%的企业是民营企业。”陈成海说,服务型政府就应该未雨绸缪、提早布局。“通过诊断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目前已有219家规上工业企业和774家用地3亩及以上的规下企业被列入D档。”

  宁波市江北区有家鼓风机制造企业在2017年区分类综合评价中被定为C级,转型迫在眉睫。去年,他们引进了区外优势企业,投身新能源产业。对方预计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8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线技改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2亿元,由此,原有地块亩均产出大幅度提升。位于北仑大港工业城的一家户外休闲运动用品研发、制造企业,占地约330多亩。经过北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与企业多次沟通,企业已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600万元,研发电动车头盔等新产品,效益显著提升。预计企业实缴税金可以从去年的857万元增加至今年的2500万元左右。

  如今,基于亩均效益综合性评价的宁波市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实施办法正在准备出台中,逐步探索土地、税收、销售收入、电耗的评价指标体系。“对A、B档企业实施资源要素优先配置,扶优做强;对低效企业实施亩产倍增行动,加快改造提升或淘汰出局。”陈成海说,激励加倒逼,未来的宁波制造业充满生机。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09日 04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