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加强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加强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12-10 05: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平(中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洞察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入阐明了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发展政策、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物遗传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生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我国是生物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的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种群位居全球前列。我国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物遗传资源的总量及分布在全国占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如野生稻遗传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民族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生物遗传资源宝库的“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金山银山”。

  坚持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生态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民族地区要把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放在更加优先、更加突出的位置。首先,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生物遗传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给生物遗传资源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加大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制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加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种源繁育中心等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生物遗传资源对外输出审批制度,加大对生物剽窃活动的打击力度,构建严密的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最后,要进一步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意识,深入开展生物遗传资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等媒介和典型案例、警示教育等形式,让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价值,不断提高保护生物遗传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树立生物遗传资源合理开发的理念。“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创造条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生物遗传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也是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础,具有巨大的科研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民族地区是生物遗传资源的“宝库”,但开发利用不够充分。为补足这个短板,一方面,民族地区要积极推进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聚焦本地区生物资源优势,制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出台鼓励生命科学研究、促进现代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着力培育依托当地资源、掌握核心技术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农业产业。另一方面,民族地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构建生物遗传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和惠益分享体系,为当地传统种质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转化提供支撑。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惠益分享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不断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开发法治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一重要论述明确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当前,民族地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与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密、法治不严格、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健全生物遗传资源管理体制。探索成立专门的遗传资源管理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实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管理、研发方面的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形成专门机构主抓、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破除多头管理、协调不够、力量分散等弊端。二是要建立生物遗传资源法规体系。遵循保护优先、持续利用、公众参与、惠益分享、损害担责的原则,出台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规范生物遗传资源的保存、采集、研究、开发、贸易、交换、进出口等活动,特别要把民族地区在使用地方优良传统作物品种方面的传统技术和传统知识纳入立法保护范畴。三是严惩破坏生物遗传资源的行为。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督察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惩各类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生物遗传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0日 06版)

[ 责编:孔繁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