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梨花风又起 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梨花风又起 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4-04 03: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土土绒(媒体评论员)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这是传统清明节的典型场景。不过,今年清明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地方都暂停了现场祭扫,或者对确有祭扫需求的市民实行预约祭扫。为了引导公众“足不出户”过清明,很多地方都用各种方式鼓励“云祭扫”。

  “云祭扫”听上去是新生事物,其实也大多早已有之。比如网络祭扫、远程祭祀、代理祭扫等,在过去几年,一些难以返乡的游子就曾经采取过这些方式纪念先人;在悼念革命烈士、遇难同胞等公祭仪式中,网络祭祀更是频繁被用到。

  4月3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实际上,这不也是一种“云祭扫”吗?全国人民在不同地点、场所默哀,并没有聚集,却同样能够深切怀念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同样能够寄托哀思表达情意,同样庄重而肃穆。

  此外,许多地方大力推广网上时空信箱,倡导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等简约方式缅怀亲人,也是既富有意义、又不失仪式感的祭扫方式。

  当然,对于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清明节就要去现场祭扫才安心。多年的习惯难以一下子改变,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是目前,虽然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国外疫情正在加速蔓延,国内零星散发病例仍存在,局部暴发的风险也没有消失。传统的集中现场祭扫方式会造成人员聚集,增加疫情反弹风险。几个月来,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阶段性抗疫成果,如果因此而毁于一旦,那该多么可惜。

  不管形式如何,只要真心诚意地追思先人,就是清明节的本义。中国古人虽然重视祭祀,却也并不是那么拘泥于形式。《世说新语》中记载,“建安七子”之一王璨去世后,好友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他并没有以哭祭奠,而是提议:王璨喜欢听驴叫,大家“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于是到场宾客纷纷学驴叫。这份真性情,是我们中国古人的精神遗产之一。我们普通人虽然达不到那种通脱的境界,但或许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梨花风起正清明。传统节日遭遇现代社会,也需因时而变。互联网社会,网络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疫情当前,聚集便会带来防控风险。因此,提倡“云祭扫”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何妨暂时把哀思和怀念都先藏在心头付诸“云端”,等疫散云开,再去实地祭扫。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4日 03版)

[ 责编:张倩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