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聊健康】
眼睛被誉为心灵之窗,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当用眼会导致眼部疾病的发生,严重者可能面临失明的风险。想要一直看得到这世界的多彩,就要爱护好自己的眼睛。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为“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专家提醒,学习和工作再忙,也要劳逸结合,调节好情绪。工作过程中与生活中,要注意做好眼睛的防护,尤其要了解识别可能致盲的眼病知识,把握好黄金抢救时间窗。
很多人都知道,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等是常见的几大致盲眼病,事实上,能够快速地丧失视力甚至致盲的眼病,也要引起重视——
这种眼病高发于中青年 严重可致盲
作者:韩冬野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逐渐丧失了视力,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和心理折磨。患者陈先生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浩劫。而他的经历,给所有正在努力打拼甚至疯狂用眼的中青年人敲响了警钟。
陈先生是“80后”,身强力壮,在网络公司上班。就诊10天前,他转动眼球时明显感到疼痛;就诊6天前,眼睛看东西发白,自述“像蒙了一层白雾”;就诊4天前,视力开始出现下降,此时的他才从加班的忙碌中抬起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辗转3天后,他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而此时他的视力已经达到法定盲。
眼科急诊值班医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主治医师司山成在了解病史后,按部就班地为陈先生安排系列检查。经检测,该患者的患侧眼睛视力已下降至“数指/20cm”,即在20厘米的距离能够数得清手指个数,而看不清视力表中的第一行(视力0.1),换算成小数视力大概为0.004,这一视力已远远低于法定单眼盲(视力低于0.05)的标准。
什么病吞噬了他的视力
司山成介绍说,从两条典型的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一条是眼球转动疼痛,很多人用眼过度后,转动眼球也会感觉疼痛,但陈先生转动眼球产生了明显刺痛感,已经达到眼睛流泪的程度,从这点可以初步提示视神经炎;第二条是视力在三四天内逐渐下降,如果是视神经缺血,患者会突然丧失视力,而视神经炎往往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基本可以诊断为视神经炎。
爱眼知识进课堂。6月4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黄河中学六年级一班教室内,东营供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王南在给学生讲授爱眼护眼知识。刘智峰摄/光明图片
顺藤摸瓜,为了确诊视神经炎,医师还排查了如下典型症状并安排医学专业检查:1.色觉检查,患侧眼睛与正常眼睛所见的颜色有色彩偏差,且看到红色等鲜明的颜色会感到刺眼;2.瞳孔检查,患侧眼睛瞳孔反应变迟钝;3.眼底照相发现患侧眼睛视盘处视神经呈肿胀状态,基本可判断发病的部位为视神经;4.眼部增强核磁,可见视神经信号异常增强。由此可以明确诊断陈先生患了视神经炎。
据司山成介绍,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视神经炎可分为四种亚型,包括特发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病率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24.8%;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发病率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11.3%;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51.5%;以及非典型视神经炎,包括感染相关视神经炎,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12.4%。这四种视神经炎,每种类型的治疗方式不一。
司山成说,经过血液化验,患者MOG抗体呈阳性,同时排除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梅毒、结核及常见病毒等,所以认定患者所患的是比较常见的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为此,立即给予患者激素治疗。
不到一周的时间,陈先生的视力峰回路转地重新回归到了1.0。出院时,陈先生庆幸这次眼睛患的病导致视力下降仍可逆。“来得及时,如果再晚几天,视神经炎病情严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就没有“起死回生”的灵药了,陈先生说。
什么原因导致视神经罢工
视神经,是发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密布的视神经像一条条电缆,视网膜把光信号转换为视觉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给大脑,形成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官。而视神经炎,顾名思义,视神经因为发炎“罢工”了。
“导致视神经发炎的确切病因在临床上还没有明确,但主要的高危因素有几个方面。”司山成指出,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两种占总发病率的62.8%,两者都与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通俗点说,就是工作、生活压力大时,人体的免疫力会减弱,此时更加容易遭到病毒的攻击,为了抵制病毒,中青年体内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会分泌大量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像一支“护卫队”,它们通过识别特定病原微生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进而认准“进军攻击”目标。不幸的视神经被特异性抗体错误识别而遭到了攻击。据文献报道,视神经炎在20~50岁的中青年群体里尤其高发。此外,梅毒、结核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也可导致视神经炎发生。
激素治疗要严肃
视力恢复了,陈先生的食欲也跟着噌噌地往上涨。其实,主要原因在于使用了激素治疗。
激素这一药物大众并不陌生。由于该药容易让人发胖,因此很多患者避之不及。
“激素的应用导致脂肪重新分配,从而致胖,尤其面部、背部的脂肪累积得更多。”司山成说,临床上发现导致视神经炎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患者在发现眼睛视力恢复后,擅自减量、擅自停药。对此,司山成强调,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遵从医嘱,严格把控用药量、用药疗程,服用激素的同时补充钾钙元素以及保护胃黏膜,并注意控制饮食、规律运动,不仅仅是预防复发,更具有避免低钾血症、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多重意义。
此外,除使用激素药物治疗外,视神经炎的治疗方式还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以及血浆置换,治疗的原则是平衡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或直接置换走含该异常抗体的血浆。
“老年人+小屏”,眼部问题激增——
别让白内障毁了老年人的品质晚年
作者:陈茂盛(爱尔眼科集团白内障手术学组组长,李青霞整理)
在移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今天,老年人正式开启小屏时代。随着小屏移动端使用时长成倍增长,老年人的眼睛问题也随之增多。
近三成眼疾老人出现抑郁,白内障成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本来想在小区秒杀群里,低价秒杀甜玉米,结果等看清,秒杀活动已经结束了。”
“手机已经设置为最大字体,但戴着老花镜还是看不清上面的新闻。”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们利用专业眼视光设备,为社区居民进行视力检查、白内障检查,普及眼健康知识,将光明送进社区。刘东岳摄/光明图片
“和孙子视频通话,每次点击,总是点到语音通话……”说起这些,本来眼神就有些晦暗的老李,眼神更加暗淡了。
像老李这样因为眼睛问题,无法享受小屏时代生活的老人比比皆是,甚至有因为眼疾而出现抑郁的情况。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员曾调查了逾1万名40~74岁的中老年男女,当中许多人患有白内障或青光眼等视力问题。结果发现,患有轻微视力问题的被调查者中,有12%认为自己健康不佳,另有14%甚至因抑郁症、焦虑等心理疾病,要向精神科医生求诊。我国也有新闻报道指出,白内障、青光眼、黄斑病变合称为老人视力的三大杀手,将近三成患眼疾的老年人会出现抑郁状况。由此可见,“看得清”是老年人品质生活的基本保障。
白内障致盲是可逆的,手术是唯一科学治疗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而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90%以上。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5亿。按80%发病率估算,目前我国白内障患者人数已达2亿。
白内障主要是指由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原因造成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发生混浊的眼部疾病。白内障患者常伴有视物模糊、重影、畏光、眩光、眼前黑影遮挡、近视加深等症状,如不进行手术治疗最终会致盲,将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但白内障虽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但它又没那么可怕,因为白内障致盲是可逆的。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方式,只要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可以恢复视力。
白内障需要成熟后才能手术?专家说这是认知误区
很多老人怕给子女添麻烦,得了白内障后,手术时间一拖再拖。还有一些老年人,认为白内障只有等成熟了,也就是完全看不清了才能做手术。其实,这是一个白内障的认知误区。
过去,在白内障手术还停留在囊内摘除术阶段时,由于手术时间长、手术切口大、术后并发症高发等原因,只有等白内障完全成熟后,才相对方便取出不易破裂。因此,只有当白内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才建议手术。但目前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发展到超声乳化、飞秒激光阶段,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显微镜下操作等优势,因而,当白内障开始影响生活和特殊视觉需求时,就可以实施手术了。
相反,白内障如果不及时手术,会进入过熟期,晶体囊膜和韧带会变得极为脆弱,而晶体核会变得非常坚硬,此时白内障就随时可能会破壳而出导致囊膜自行破裂,或晶状体韧带断裂而脱位,患者可能会患上严重的葡萄膜炎和继发性青光眼,此时再动手术效果就会很差,复明的机会将会很小。
因此提醒广大公众,一旦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畏光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由医生诊断是否得了白内障。如白内障已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应由医生诊断进行白内障手术,不需要等到成熟了再进行手术。此外,目前国内的白内障手术已发展成熟,高龄白内障患者和低龄白内障患者均可实施白内障手术。
眼睛又干又痒——
小心干眼症损伤视力
作者:接英(北京同仁医院眼角膜科主任医师)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空调的使用频率增加,加之“低头族”刷微信、网购等越来越多,很多人眼睛感到干涩。
上班族的小张最近总觉得眼睛干涩,又痒又累。于是,他买了一瓶号称可以“消除疲劳”的眼药水。果然,滴下去后眼睛立即清爽舒适。小张如获至宝,每天滴上十几次。但他渐渐发现,对眼药越来越依赖,一不滴,眼睛干涩症状更重了。
最终,小张还是决定去医院,医生发现小张患上了干眼症,且角膜已经出现了损伤。
干眼症又称角结膜干燥症,是指任何原因导致的泪液减少、泪液质量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引起眼部不适的疾病。如果出现眼部干涩、发痒、异物感、视疲劳、视物模糊、畏光、灼痛等症状,休息之后不能缓解,就很可能患上干眼症。
需要强调的是,干眼症并非只是一时疲劳所致,是需要治疗的,重度干眼可导致视力障碍。有些眼药水中含有防腐剂或血管收缩剂,长时间使用反而造成结膜、角膜病变,视力下降,症状加重。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得干眼症呢?
正常人眼睛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泪膜,可以润滑眼球、保持角膜光滑透亮。泪膜分为三层:脂质层、水样层、黏蛋白层。其中最外层是由位于眼皮的睑板腺分泌的脂质层,这些油脂成分可防止泪水过快蒸发,起到锁水作用。而如果一些原因导致泪液分泌不足,或者睑板腺功能异常,导致泪膜变薄,锁水功能变差,眼泪会过快蒸发,就可能引起眼睛的干燥。
最常见引起干眼的诱因,主要和以下几个因素相关:衰老,电子产品使用,眼妆的使用,干燥的环境,全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以及药物影响。因此提醒公众,千万别轻视干眼,如果不予以重视,尽早干预,眼泪长期不足可导致角膜上皮角化,严重时,会引发眼表炎症导致角膜溃疡。重症干眼甚至导致失明。
治疗方面,针对干眼及干眼相关眼表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比较常见的有:眼部雾化熏蒸治疗、睑板腺按摩治疗、泪道栓子植入治疗以及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强脉冲光治疗、LipiFlow睑板腺热脉动治疗等。
此外,护眼要从日常做起,才能减少干眼症发生。
1.多眨眼缓解眼部疲劳。
2.改善环境,环境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3.注意用眼卫生。眼睑有分泌物、脱屑的人要注意保持眼睑卫生。
4.合理饮食。日常饮食中需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增加维生素A、B1、C、E的摄入,助于泪液生成。还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中注意补充Om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油。
提高青光眼诊断筛查水平
作者:刘含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医师、眼科学博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
青光眼是一种导致视神经进行性、特征性损伤的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及高致盲率的特点。它所导致的视功能损害往往呈进行性发展,无法恢复,是我国乃至全球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代谢相关疾病患病率增加,相关继发性青光眼发病率也随之增加。虽然针对青光眼损伤不可逆,但可通过早干预减缓视力损害这一特点,如果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包括药物、激光、手术等治疗方法),就可以大大降低致盲率。因此,在青光眼高危人群中进行筛查尤为重要。
然而,即便从世界范围看,青光眼的检出率也不高。由于早期青光眼无明显症状,我国的诊断率不足10%。大部分眼病患者存在人群中未被发现和治疗,高达27%的青光眼病例在初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除青光眼筛查普遍存在的缺乏有效手段、不典型及复杂性青光眼诊断难度大、随诊困难等问题,也是造成各地区青光眼诊断筛查水平不高的原因。同时,和其他眼科疾病相比,青光眼早期诊断也十分困难,需要依赖专业医师的诊疗水平。而在我国,目前仅有的4万余名眼科医师,无法支持全国人口筛查。因而,青光眼疾病的高患病率、高致盲率以及诊断筛查水平不高之间的鸿沟,迫切需要一种新技术来填补。
近年来,在许多领域引领了创新与革命的AI(人工智能)技术,被视作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关键突破口。AI通过深度学习建立诊断模型,能够提供眼底图片的辅助参数,只需要数秒即可初步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眼底疾病,给出诊断意见。传统模式下,普通眼科医师对青光眼眼底图片的诊断时间为每1000张耗时12~15 小时,借助AI,则1秒钟可以处理10张,相比之下,AI工作一天能够完成一名眼科医生8年的量。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有助于弥合医院、医生间诊断水平上的差异。由于青光眼发病、诊断的复杂性,加之眼底病灶微小,部分基层医生经验不足等原因,诊断青光眼有一定的难度。但人工智能技术可复制,对于缓解中国医疗水平地域差距有着积极意义。
此外,医生通过眼科的眼底影像,不但可以筛查眼科疾病,甚至可以发现全身性的疾病。国际上也有很多团队进行AI眼科疾病筛查系统研发,然而,国外这些产品在中国落地,不少遭遇水土不服现象。2018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上,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团队与腾讯共同启动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青光眼的联合科研。2019年6月,双方发布了“腾讯觅影”青光眼筛查功能。在该技术的辅助下,眼底疾病筛查的工作流程实现优化,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或院外筛查机构拍摄眼底照相,眼底智能筛查系统通过远程技术智能分析,并自动输出评估报告,辅助提升诊断效率,并最终由眼科医生审核完成检查。
为规范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规范诊断结果的解读建立在统一诊断标准下对青光眼进行早期诊治及终生随诊的筛查系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眼科专委会人工智能学组起草并通过了《基于眼底照相的人工智能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规范化设计及应用指南》,通过对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数据采集、算法模型构建、硬件要求、数据集建立和标注、AI筛查方案、AI筛查报告要求、数据安全等提出相关规范和建议,有效规范了AI青光眼辅助筛查系统的设计及临床应用。诊断标准统一后,未来青光眼早诊早治及终生随诊均将有章可循。同时,随着AI辅助青光眼筛查系统在基层的普及,因早期漏诊导致青光眼视功能损害及青光眼致盲的可能性将大幅降低。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