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光明日报》作品再入全国高考试题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光明日报》作品再入全国高考试题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7-11 03:1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北京7月10日电(记者周世祥)10日,全国高考全部结束,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光明日报》又有相关报道入选全国高考试题。

  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里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选取了四则关于脱贫攻坚的材料,其中材料三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5月8日16版《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材料四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2月21日7版《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一文。

  记者注意到,此次《光明日报》被选入高考题的阅读文本均为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或专刊文章。《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一文的相关选段讲述了位于贵州省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江口县通过设计实践深度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新路的相关做法。《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一文的选段则叙述了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特色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引导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重要途径的相关经验。

  陕西省教育考试院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有关教授和部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对试题进行了评析。大家认为该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紧扣扶贫攻坚这一社会热点,以贵州省江口县和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为命题素材,呈现了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法和成就,讲述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命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紧扣时代主题,反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导向。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光明日报》贡献了多篇高考阅读、作文的材料。1985年高考作文以《给〈光明日报〉写一封信》为题,成为不少学子的青春记忆。而近年来更是有不少兼具时代性和文化气息的作品入选,如2017年,4篇《光明日报》作品入选当年高考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语文试题;2019年,通讯《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一文被选入当年全国Ⅱ卷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屡次入选高考题,彰显了《光明日报》的思想文化厚度以及在读者中形成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链接:高考题里的《光明日报》

  ◎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作文题,取材于2012年8月3日刊发的陈忠实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016年天津高考语文阅读题,取材于2015年4月10日刊发的彭程散文《在母语的屋檐下》;

  ◎2017年浙江卷作文命题材料,取材于2015年12月10日刊发的卢新华文章《读三本书 走归零路——我的人生三昧和“读书感悟”》;

  ◎2017年山东卷的作文试题材料,取材于2016年12月23日刊发的朱昌俊评论《温暖的书店是“城市之光”》;

  ◎2017年北京卷小作文材料取材于2013年7月26日刊发的叶梅散文《根河之恋》,阅读试题的部分材料取材于2014年7月28日刊发的通讯《数字敦煌:换种方式感受敦煌魅力》;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的材料二,摘编选取了2018年10月24日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1日 04版)

[ 责编:张璋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