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8-12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三)】

  中国青年,光与热让世界看见——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编者按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近年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各界青年也拥有了更多在世界舞台上展现风采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青年成长成才放在心里,多次鼓励青年志存高远、砥砺奋斗,“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8月12日是国际青年日,让我们带着总书记的关怀与期待,把目光投向那些在国际上发光发热的青年,看他们如何以青春之体魄、青春之品格、青春之力量,为中国发展积蓄新动能,并告诉世界一个青春而友善的中国。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蓝天救援队队员对被洪水淹没过的街面进行消杀作业。新华社发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中国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易冉(中)在为同事们讲解焊接技术。光明图片

“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机器人大赛上,参赛大学生选手将机器人舞蹈与中国戏曲艺术融合传播戏曲文化。陈彬摄/光明图片

  【青年讲述】

  “蓝色卫士”,在世界各地救助生命

  2012年,我在参加家乡甘肃岷县泥石流灾害救援时结识了蓝天救援队队员,他们的无私、无畏让我顿生敬意。随后,我加入了陕西蓝天救援队,并于第二年组建起甘肃蓝天救援队。

  2015年,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我接到参与国际救援的通知,急忙赶赴广州白云机场,并捎带64箱救援物资乘坐次日清晨的航班抵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到灾区后的第四天,我参与了现场挖掘工作。楼塌、桥断、路裂……经过地毯式搜寻,我们在一处坍塌的楼层下发现了一位中年男士,但是已无生命体征。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决定把他“救”出来。而此时,塌陷的空间特别狭小,只容得下一人钻进去,用冲击钻将钢筋混凝土打碎。而冲击钻造成的震动有可能带来二次塌陷,救援人员很可能陷于困境。谁上?救援队有规定:父母在70岁以上或孩子不满18岁的队员不能去冒这种风险。当时符合条件的只有我和另一位队员。我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我是党员,我上!我按照规范操作,小心翼翼地清除了压在那位遇难者身上的钢筋混凝土,和队友们把他抬了出来。

  几年来,我参与国内外救援行动170余次,营救幸存者20人,救治伤者600余人。甘肃蓝天救援队也从一开始的4人发展为3800多人、15支救援队伍。我还发起建立了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为兰州市大学开展了近300场防灾知识普及活动,有近78000人接受培训。他们走进社区宣讲,让更多人受益。大量的救援行动使我意识到灾害发生后人们有能力自救、互救,才能最大限度挽救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想,能将为社会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付诸每一次救援行动,就是对“青春之奋斗”最生动的注脚。

  (讲述人: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於若飞)

  匠心所至,辛苦终化为甘甜

  2018年3月,我就要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毕业之时,收到了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全国选拔赛的通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着“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赛事,而且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赛项。

  全国选拔赛之前,训练时间很短。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恶补之前从未学过的电气和自动化知识,并走进多家企业,到水处理一线学习,晚上继续上网搜集资料、消化提升。

  那段时间,我通常是深夜一两点躺下,早上7点起床开始新一天的训练。为期三周的全国选拔赛备赛期间,我瘦了7斤,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不久后,我在泵管阀组装时感受到了与其他选手的差距。由于右脚受伤影响操作,第一轮队内选拔赛我以第三名的成绩勉强晋级。为了赢得代表中国去俄罗斯参赛的入场券,我不断刻苦训练,终于在2019年4月正式成为国家队选手。

  坚持总是伴随着辛苦,但内心的热忱会将所有辛苦化为甘甜。8月,比赛如期来临。水处理项目赛期4天,要完成VR仿真、机械操作、自动化控制、化学实验室工作、文档五大模块。比赛第一天,我就在机械操作模块中一个简单环节出现了系列失误。怎么办?调整心态,决不放弃。在后续比赛中,我稳步作战,慢慢追上其他选手,最终拿下了金牌,实现了江西省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金牌“零突破”。看着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近些年,环保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水处理的人才缺口仍然较大,科班出身、本领过硬的技术人才非常少。这块金牌时刻提醒着我: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将大国工匠的精神传承下去。

  (讲述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金牌得主 曾璐锋)

  做国产机器人,走自主研发道路

  制造机器人是我儿时就有的梦想。2011年,我被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这里成了我筑梦的沃土。

  刚入学,我便申请加入了学校的多智能体机器人研究中心,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

  2012年春节,我们接受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邀请,参与一个机器人表演的节目。虽然节目很受欢迎,但队员们心中都有遗憾:表演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我们做的只是算法设计。我们暗下决心:做国产机器人,走自主研发道路。

  然而,机器人属于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和专业,我们面临着缺团队、缺专业知识的窘境。为此,我们创立了机器人俱乐部,从全校招募各个专业的精英“组团作战”,最终形成了一个横跨航天、电信、机电、电气、计算机、材料、管理7个学院的“大兵团”。大家放弃寒暑假和周末,每天上完课就一头扎进机器人的研究中。天道酬勤,我们最终推出了第一代自研机器人。

  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学校也出台了有关“双创”的政策文件。我决定创办乐聚机器人公司,成为哈工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首批入驻企业。我兼任公司首席技术官,带领团队成员瞄准人形机器人领域“卡脖子”难题集智攻关,终于掌握了从整体结构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人工智能算法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多项成果成为行业首创。

  2018年,我们生产的Aelos机器人作为中国人工智能的代表登上了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的展示舞台。在导演组对全国十几家机器人厂商产品进行筛选时,由于我们突破性地采用了新型航空材料,有效解决了机器人关节在极寒环境中容易冻结的难题,完成了户外极寒情况下连续9个小时的拍摄工作,最终获得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力量的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致哈工大百年华诞的重要贺信,以及他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让我倍感振奋。我深知,要将个人价值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才能在创新发展的世界舞台中主动作为,从而回报母校、回报祖国。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九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得主 冷晓琨)

  焊花飞舞,铸造绚烂人生

  1997年,我选择了电焊专业。那时,只觉得在翻飞的焊花中烙出一道道严密锃亮的焊缝是件很酷的事情。直到我进入中国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工作,才真正理解“苦”这个字:车间没有空调,焊接时不能吹风扇,在40摄氏度高温下也必须穿两件厚重的工服,一天下来整件衣服被汗水浸透,中暑晕倒是常有的事。焊花飞溅,一不小心就会烫伤皮肤,留下灼烧的“军功章”。而且,焊工队伍青黄不接,女焊工就更少了。

  正当我想打退堂鼓时,株洲市举办技能大赛,我代表厂里报名参加。为了取得好成绩,我沉下心来琢磨、向老师傅请教,不仅技术飞速进步,更找回了初心。赛后,公司吸收我进入技术集训队,技术不断精进。我是公司以最短时间获得“技术金星”的技工,2005年,我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技师。

  2011年,德国吕内堡市举行“嘉克-LVM杯”国际电焊技能大赛,我参加了手工电弧焊组的比赛。掌握英文操作界面成了最大的挑战,于是,我争分夺秒地向国际焊接工程师学习。当地没有比赛用的焊机,我就和师傅去江苏昆山的机器生产基地训练;没有配套焊接材料,我们就在网上购买。比赛时,我顺利完成了开坡口对接平焊、开坡口对接立焊和开坡口对接横焊工件的任务。最终,中国队获得了团队冠军,我被当地媒体称为“中国电焊花木兰”。

  技术更新,才能代代传承。2010年,公司创立了“易冉劳模创新工作室”。6月20日,工作室第一次用机器人完成了铁路货车侧开门部件的焊接,这个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技术需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都说电焊辛苦,年轻人不愿意干,更不适合女孩子。但我想说,行行有难处,却各有各的趣味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勉励我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我愿扎根这项事业,在焊花下铸造绚烂人生,在奋斗中为祖国昌盛添彩。

  (讲述人:中国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电焊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易 冉)

  铅球冰冷,梦想始终火热

  2017年,伦敦。19米94!当最后一投的成绩公布时,成功终于来了。我兴奋地手捧国旗,展开、握紧,披在身后,全场的聚光灯将五星红旗照得愈发鲜红,这是冠军时刻,是属于中国人的时刻。

  3年前,伦敦田径世锦赛上国歌奏响、国旗飘扬的场景犹在眼前。对于28岁的我来说,冠军似乎来得稍晚一些。但是,这又何尝不像树木成材一样,只有经过风吹雨打、蓄积养分才能茁壮勃发。

  运动员的成长生涯,总是与伤痛结伴而行。2011年隆冬,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关键时期,我做了脚踝骨刺手术。术后恢复的过程中,伤口周围肌肉破损,我每动一步都有一种钻心的酸痛,只能忍着痛楚,咬牙训练。从一开始空手做些模仿动作,到后来能断续投掷5、6个铅球;从一开始难以忍受的痛,到后来痛感慢慢减弱直至可以承受。那一届奥运会,我获得了亚军。

  最考验人的,不是奋力拼搏登上高峰,而是当你跌入谷底,是否仍能坚持梦想。2016年,里约奥运会。无论是体力、精力还是技巧,我都处于几年中最好的状态,“冲金”成了我的奥运目标。没想到,我却只拿下了第四名。我一度抑郁,躲在屋里不见人。那段时间,家人、教练给我了莫大的鼓励,激发了运动员特有的“不服输、不放弃”精神。我强迫自己恢复训练,心中的梦想仍不停闪现。所以,才有了2017年夺冠的一幕。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2016级研究生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使命在肩、奋斗有我”八个字牢牢印在了我心里。什么是我的使命?我想,和我手中的铅球分不开。

  这些年,常有人问我,铅球运动这么冷门,你怎么坚持下来的?我就调侃道,它确实很冷,就像冬天时铅球粘到脖子时的那种冰冷。但我就是离不开它,因为喜欢,因为梦想,因为在每天200多次、18年超百万次的投球中,每进步一点,离梦想就更近一点。

  我的梦想?哦,先拿一枚奥运冠军的金牌!

  (讲述人:中国田径运动员、北京体育大学2018级研究生冠军班学生、世锦赛女子铅球冠军 巩立姣)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王美莹、陈之殷、张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2日 07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