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徽六安:革命老区的脱贫密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徽六安:革命老区的脱贫密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19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马荣瑞 光明网记者 孔繁鑫

  龚善锋从荷塘里上来,往田埂上一站,身材板正,面带笑容,一袭黑衣,脸膛黝黑,像极了一只健硕的、嘎嘎笑着的鱼鹰。

  40岁的龚善锋是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与儿街镇大沙梗村民。在他的带动下,村里8户人家成立了合作社,每年100多亩的莲藕供不应求。

  安徽六安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然而2014年建档立卡时,六安全市贫困发生率达13.84%,贫困人口总数70.96万人,贫困村总数442个,3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二。

  时隔6年,六安所辖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在,这里有一座护理院遮风挡雨,有一颗葡萄甜上心头,有一湾激浪奔往未来,老区人民的小康生活触手可及。

  集中养护失能群体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是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真实写照。“必须为他们兜住底,解决后顾之忧,才能激发前进动力。”六安市金安区民政局局长丁德武说。

  走进金安区三十铺镇乐天养老护理院,“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大屏映入眼帘。81张总床位数、66位失能人员、18位护理人员,以及失能人员状态走势、护理等级等数据一目了然。

  “66位失能人员,全部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62人是重度失能。”六安乐天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子宏介绍。

  康复区内,46岁的陈德俊正在液压式踏步器上进行站立训练。身旁,对口支援护理院的六安四院医生在耐心地指导他。“住进护理院,爱人才能专心做些服装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指望。”陈德俊说。“养护费用的‘大头’来自政府定额补助,个人每月只需自付400元,对于确有困难的家庭,最终一律由政府兜底。”丁德武说。

  如今,8所失能半失能特殊困难群体供养机构落地金安区。

  “小”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

  “问题不大!”尽管受到疫情与汛情的双重影响,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洞阳村“仁和葡萄园”“园主”张仁和依然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身患白血病4年,一颗葡萄让贫困户张仁和“活”了过来。

  目前,六安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产值超过4亿元,20多个品种落地生根。

  “这是‘阳光玫瑰’葡萄,上市后每斤可以卖到30至40元。”在金安区马头镇,安徽晶鑫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虎用8年时间,将这一优良品种发展至千余亩规模。

  王虎还把“阳光玫瑰”介绍给身边的贫困户。一方面,合作社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周边37户农户的土地,为贫困户增收;另一方面,合作社与周边15户贫困户签订了就业协议,贫困户在葡萄园内从事种植、采摘等工作,每户每年可增收3万余元,实现稳定脱贫。

  穿过田间地头,马头镇还有一处“扶贫工厂”。“只要干,就能脱贫!”六安市龙辉文教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兴家作为返乡创业人士,有“两项原则”:第一,贫困户优先招录、优先培训、优先上岗;第二,在工资基础上,贫困户每人每月多补贴300元。自2016年至今,工厂先后帮助周边乡镇40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助推22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一颗葡萄,一支铅笔,“小”产业让老区人民贫有所脱。

  发展乡村旅游坚定致富信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鼓励陈泽申发展光伏发电,靠着小院里的光伏电板,陈泽申2015年挣了3000多元。

  在政府贴息贷款的帮助下,陈泽申又“半路出家”做起了“羊倌”。2016年年底一算账,仅卖羊一项,陈泽申就挣了1万多元。

  2017年,乘着大湾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东风,陈泽申将自家种植的天麻等特色农产品售卖给过往游客,挣了3万多元。陈泽申找到余静,主动申请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干事的劲头也越来越足。”陈泽申说。

  现在,大湾村乡村旅游越来越“热”,陈泽申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他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区的炒茶师傅,每月工资2600元,加上其他进项,年收入超过4万元。

  “2016年以来,大湾村规划建设了4个安置点,累计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余静介绍。

  靠着绿水青山,倚着党的政策,凭着自我奋斗,小康生活在大山深处“落地有声”。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9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