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湖南醴陵:统筹城乡发展,打造融入文化理念的新景观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湖南醴陵:统筹城乡发展,打造融入文化理念的新景观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9-28 04: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龙军 赵嘉伟 光明日报通讯员 刘海龙

  拂晓,玉祥工厂里的自动化陶瓷制造设备启动,一件件毛坯瓷盘正在被染成蔚蓝色;夜幕降临,渌江两岸华灯初上,改造后的“一江两岸”热闹红火。

  湖南省醴陵市是全国三大“瓷都”之一,陶瓷产业已经绵延了两千多年。醴陵紧扣陶瓷等特色产业不断夯实全面小康根基,不断用城乡统筹发展和文化建设丰富全面小康内涵,到2019年年末,醴陵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达95.1%,位列中国幸福百县榜第22位。

  创新提振传统支柱产业

  近些年,回醴陵从事陶瓷制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每天清晨,同自动化陶瓷生产工人和陶瓷艺术大师一起开工的还有年轻的陶瓷艺术家们。“我们企业员工总共70多人,90后就有40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7岁。”醴陵市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市场专员张喜乐告诉记者。

  醴陵日用瓷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2.8%,电瓷占有率达到33.5%,近5年,陶瓷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04%。

  陶瓷产业增长的奥秘便在设计上。俏皮活泼的图案设计,不规则几何图形的形状设计,大胆多变的颜色调配,市井文化、潮流表达、异域风情等青年人喜欢的元素融入,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该企业的销量和收入仍然实现了增长。

  日用瓷的销售闯出了路子,艺术瓷的发展也迈出了步子。

  不含铅毒、耐磨损不褪色,醴陵首创独有的釉下五彩,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然而,20世纪50年代,釉下绿彩技艺不幸失传。国家非遗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永平从2003年开始研究釉下绿彩的制作工艺,经过反复试验,最终从花炮的原料中提炼出绿彩的颜色,把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在黄永平看来,“艺术瓷也要走向生活,最终是为了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接待陶瓷技艺研学人员一万余次,建立首个釉下五彩文化创业文化中心,醴陵尚方窑瓷业有限公司凭借陶瓷文化的工业旅游线路,把这一制瓷文化推广到更大的范围。

  “陶瓷产业是醴陵的传统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不断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新手段拓展销售市场,新思路营造服务环境,使其成为国内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醴陵市政协主席江曙明说,“从打造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等特色产业园区,到每年举办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都体现了醴陵市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优化的决心。”

  文化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晌午,醴陵市枫叶镇五石村,62岁的退休教师宋林森正握着笔,带着村里的孩子练习毛笔字,这位曾经的中学老师现在已经成为枫林居民夜校的专职书法老师。

  五石村的枫林居民夜校可以算是“老字号”了,1951年便已经成立,曾经的学校现在成为新时代村民文明阵地。舞蹈、书法、健康和农业科技等多项公益培训和辅导在此举办,午间,这里的书法课堂已经成为孩子们家门口的兴趣班。

  “我们在图书馆里设置了妇女图书专柜,里面陈列了外来务工妇女阅读频次较高的书籍并进行专柜摆放,方便筛选。”白兔潭镇氽溪村村妇联主席兼文化专干邓逸快向记者介绍。白兔潭镇是醴陵市烟花产业的核心区域,全市80%的烟花产业聚集于此,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氽溪村为此打造了文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阅读、百姓K歌、艺体培训等多个服务项目,让外来人员也能够融入本地社群。

  醴陵市白兔潭镇氽溪村办了一场足球联赛,不仅通过冠名权、广告费获取收益,而且联赛期间,比赛场地外不远的广场上立起来的临时商铺还让村民收入增加了10多万元,文化活动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动能。

  目前,醴陵把聚焦文化繁荣,建设文明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统筹城乡的重要一环,全市已经建设完成23个镇级综合文化站、262个村级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97%,实现了农家书屋全覆盖。

  新旧结合点亮城市空间

  夜幕降临后,罗忠平开心得合不拢嘴,这是属于他的火热时间。老罗家臭豆腐不再只卖臭豆腐了,各种卤味齐全,一天的营业额就能达到4万多元。5年前,他的老店营业额仅有如今的四分之一。

  在醴陵,渌江穿城而过,留下一条滨江风光带。5年前,渌江两旁只有老旧住宅楼,没有风光。为了改善老城区综合面貌,醴陵与湖南兴旺集团签订PPP合作,打造“渌江古城 一江两岸”文化休闲带。经过5年的综合改造,渌江水清了,住宅楼变成了复古商业街,一江两岸的平均日流量超过3万人次,老罗家、文和友等入驻品牌也迎来了客流高峰。

  渌江南岸,古长沙“老九门”中的醴陵门又回来了,醴陵东汉置县,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古代战乱和早期不合理的城市发展,渌江书院等历史建筑“隐身”在居民区里,文化建筑少了些文化吸引力。

  “一江两岸”项目通过对人文景观的改造和建设,把恢复历史建筑原貌和打造融入文化理念的新景观结合起来,渌江书院、青云禅寺、渌江古桥等一大批老建筑成为醴陵的文化地标,目前渌江书院已经成为醴陵新的公众课堂。把生态改善和文化修复相结合,成为醴陵扩容提质城市空间的着力点。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03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