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依靠特色精准帮扶西双版纳脱贫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依靠特色精准帮扶西双版纳脱贫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1-03 03: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靖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上海市松江区对口帮扶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成功实现脱贫,就是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实践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减贫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扶贫的跃升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对象主要是以地区为重点,缺乏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帮扶。这种粗放的扶贫方式,被形象地称之为“大水漫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海市松江区在对口帮扶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实践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全面弄清扶贫对象、扶贫主体、扶贫路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帮扶,紧紧抓住精准识别、帮扶、退出等关键环节,通过建档立卡完整记录贫困人口识别、帮扶、退出的全过程,贫困数据实现了到村到户到人,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获得感明显增强。

依靠特色精准帮扶西双版纳脱贫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亚诺寨的基诺族村民飘布鲁和妻子玉梅在采秋茶。光明日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2、从单一标准到综合扶贫目标的转变

  收入贫困一直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贫困标准,但是贫困不仅仅是指收入方面的贫困,更包括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因素。“两不愁三保障”是包括了吃、穿、教育、医疗和住房在内的综合脱贫标准。“两不愁”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要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两不愁三保障”明确了人民生活底线、基本生活与生存保障,使得脱贫标准由“单一化”走向“综合化”,确保贫困群众实现“真脱贫”。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央确定实施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上海市松江区在对口帮扶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实践中,根据目标标准的转变,积极作为,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依靠特色精准帮扶西双版纳脱贫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基诺山景色。资料图片

  3、从单一主体到多方力量的广泛参与

  长期以来,扶贫工作的主体是政府,扶贫开发项目由政府设立、扶贫资金由财政提供、扶贫人员由机关派出等。显然,减贫事业迫切需要动员更加广泛的力量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东西部协作扶贫、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积极扶贫、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扶贫,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从松江区的案例中我们看到,在区委的领导组织下,区内党政各职能部门、各街镇以及区内198家企业、行政村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与对口地区211个贫困村和企业签订帮扶协议,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形成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扶贫工作局面,这是松江区在对口扶贫中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

  4、从外力推动到内在动力的激活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采用以送钱、给物、送项目为主的外在推力式扶贫手段,导致一些贫困群众养成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挖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松江区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比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让贫困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避免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杜绝贫困户陷入“福利陷阱”;加强教育扶贫,坚决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强人才培养,为贫困地区培养更多紧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等等。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的动力基础。

  5、从政策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创新扶贫体制机制,构建全方位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推进脱贫攻坚的制度化。一是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层层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二是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和完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形成了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三是从过去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转变为现在中央、省、市县共同投入资金、人力的投入体系。四是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形成专项巡视、专题询问、跟踪审计、集中检查和绩效考核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五是出台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办法,建立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六是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松江区在对口帮扶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实践中,贯彻中央“四不摘”的要求,建立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成果,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3日 06版)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