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我愿意当一辈子“土”专家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我愿意当一辈子“土”专家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11-28 04: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基层心声】 

  作者:党永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奈安生态治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在基层从事土壤污染防治的科技工作者,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从事土壤科学研究、服务基层农民的信心和决心。

我愿意当一辈子“土”专家

党永富(右)在宁夏调研土壤污染治理情况。邱亚飞摄/光明图片

  与土壤“打交道”并不容易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家务农的我,从发现除草剂的危害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开始,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土壤污染防治,可以说是历尽艰辛。为了筹集研究经费,我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耕牛;为了引进专家,我多次从河南跑到东北,苦苦寻求支持;为了搞好试验,我连续多年驻扎在青藏高原,皮肤晒掉一层又一层;为了推广新技术,我被不明真相的人在田间地头追打……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在解决除草剂残留对土壤污染、重金属对农田土壤污染、农业氮排放控制、土壤酸化板结与盐碱化平衡等方面都研发出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我也从一名“土”专家,成为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科学院院士,并在联合国舞台上宣讲我们中国的治土技术。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走上“代表通道”,向世界宣布我们有信心、有技术依靠科技创新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我对总书记提出的“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有深刻的体会。在最困难的时候,我的企业宣告破产,过年的时候家里只剩下几块钱,事业、生活都举步维艰……即使这样,我也没有想到过放弃。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在忍饥挨饿的时期,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研奇迹。这种精神是莫大的动力,激励着我一步步前进。为解决困扰农业生产的土壤问题,我愿意奉献上自己的一辈子。

  科技创新成果一旦应用到实践中,给人的回报也是丰厚的。多年来,我利用自己的技术在国内治理因除草剂残留污染的农田2000多万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亿元;在河南、黑龙江、新疆和国外推广“过程农业”模式,生产出的高品质小麦、大米、玉米、花生、茶叶等农产品,其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远远低于欧盟标准,在国内外供不应求,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为河南省四个老区县捐赠价值600万元的高分子有机水溶肥料专利产品,作为补救措施用于20万亩未施苗肥的麦田,测产显示,平均增产10.9%……我来自农村,从没有离开过农民,看到这么多农民因为我的技术受益,看到他们丰收后的笑脸,我感到无比欣慰。党和国家也给了我非常多的荣誉,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等。在这些荣誉面前,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赶上了科学的春天,赶上了重视科技、发挥科技作用的好时代。

  让依法管土治土观念深入人心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在中原、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我,对土地、对黄河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前,企业违法生产、违规排放等行为,必然对大气、水、土壤造成污染;农业生产投入品过量施用等,也对土壤构成了极大威胁。我曾关注这样一个案例:2019年2月,由郑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刘某土壤污染公益诉讼案开庭审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刘某在黄河滩内一块土地上违法生产、销售甲醇、二甲苯、敌敌畏等危险化学品,且未建立任何专门储存场所和防护、隔离设施,导致有毒有害液体渗漏、泄漏,土壤环境受到污染损害。此案是郑州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起诉人身份提起的第一起环境领域民事公益诉讼。

  我认为,对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决不能手软。因此,在建议加大刑事打击力度的同时,我也希望检察机关积极尝试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开展公益诉讼,通过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推动土壤污染修复和生态治理工作,从法治角度为解决土壤污染赔偿难题打开思路,让依法管土治土观念深入人心。

  扛起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多次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面对疫情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六稳”“六保”的部署。我认为,保粮食安全,就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依靠科技在“良土、良种、良方”上下功夫,让科技成为农业振兴的强大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前,我在近百名村两委人员中作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其中63%的受访者并不了解国家涉土法规和耕地保护政策。很多农民的土壤污染防治意识不强,关注耕地质量少,关注土地生产率提高多。不少农民认为多施化肥就能多打粮食,并不关注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土壤不堪重负,土壤退化与水、大气污染加剧等问题。这种状况令我感到十分不安,因此,在全国两会上,我提交了“适时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的议案,呼吁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将耕地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为“中国人饭碗装中国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健康。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土地资源的治理、修复、提升入手,通过建立过程农业系统工程,切实扛起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的重任。希望有一天,我能通过自己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过程农业”管理体系,让中国人吃上真正有营养无危害的食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惑,让他们增产增收,过上好日子。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8日 08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