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寻求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黏合”的振兴元素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寻求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黏合”的振兴元素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2-04 03: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红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涉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诸多领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内生发展能力。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从江南的葛家村到高原的定汪村,宁波的艺术赋能生动实践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

  教授带队、村民参与。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和团队的“艺术家驻村”试验中,宁波市宁海县的葛家村完成了从以山上毛竹为生的“普通村”到充满无限可能的“网红村”的美丽嬗变——截至目前,总投入近200万元,共同推出了1000多个艺术品、近百个空间,吸引了十万多游客。以艺术设计为载体提高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让村民赋能乡村,是葛家村模式的核心。葛万永的桂语茶院、葛运大的鸟巢游乐场、葛品高的乡间图书馆、葛桂仙的姊妹画廊、叶仙绒的家庭美术馆……在葛家村,丛志强团队深度挖掘并厘清乡村文化资源,再由“乡建艺术家”们打造出洋溢着蓬勃生机与诗情画意的艺术空间。葛家村经验展现出了独特的意蕴与价值。

  中华民族丰富的农耕文明成果沉淀于我国的众多农村,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葛家村正是其中一员,富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艺术特点。它的蜕变是艺术赋能乡村成效之卓越的有力证明。艺术赋能乡村注重对乡村原生态文化的发掘与传承,能够梳理出不同乡村文化的脉络与纹理,实现乡土文化的自我服务、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最大程度地推动农民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有助于乡村实现从发展美到长久美、从风貌美到风尚美、从形式美到内涵美,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2000多公里之外的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定汪村“牵手”葛家村,总结并借鉴葛家村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因地制宜构筑文创精品,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在葛家村村民和丛志强团队的带领下,“葛家军”以现身说法的形式给当地村民上课、示范景观设计改造,与之进行艺术思维碰撞。这种村民带村民的方式让“葛家军”成为主角,也让定汪村村民的眼界更开阔、创造力更充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书院”“葛家小院”“织梦坊”等创意景点不仅融入了定汪村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这个村庄独有的生产、生活与风俗,为其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核心内容。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艺术赋能乡村是具有无限潜力的有效途径。葛家村和定汪村的故事说明,艺术赋能乡村能够唤醒村民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帮助村民致富,更能够充实村民的精神世界,着力打造出乡村文化综合体和农民群众共享的精神乐园,从而有利于全面提高脱贫质量、有利于建立防止返贫和新致贫长效机制、有利于建立注重乡村文化艺术品牌的创建机制、有利于培育发展经济新业态。

  用艺术改善葛家村和定汪村是具有创造性和推广性的举动,但“移植”经验,绝不是过于简单的文化复制,而应当寻求乡村特色与文化创意高度“黏合”的艺术元素,开发彰显一村一品艺术特色的产品与服务。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4日 08版)

[ 责编:王丽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