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3-04 04:2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卷首语

  “十三五”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冲刺攻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五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至2.21万亿元,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嫦娥五号成功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国家实验室加快布局,对高水平科研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点火升空。新华社发

  五年来,在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使命过程中,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提升了农民运用适用技术脱贫增收的能力;他们把所学用于农村、把实验室最新成果带给农民,生动实践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脱贫”与“致富”有了加速度,也让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在科技领域展现出高度的自信与无穷的魅力。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科技工作者唯有继续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好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交出一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异答卷。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新华社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46所科技委常委冯艳丽代表:

  科技创新展示中国力量

  “十三五”期间,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实现了很多突破,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航母出海、北斗组网……一系列科技创新展示着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要说对“十三五”收官的感受,我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在“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让我切身体会到了这五年的巨大变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被誉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动力的“摇篮”,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的历史缩影和见证。多年来,依托航天技术和科技人才,六院成功开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而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民用产业项目,其中就有我的团队负责研制生产的F-12高强有机纤维项目。

  “十三五”期间,六院营业收入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利润是“十二五”期间的2.75倍;经济增加值是“十二五”期间的2.98倍。六院职工平均收入每年同比增长超10%,职工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逐年增强。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时常调研走访,了解基层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年,我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兴安盟、通辽、赤峰等地,专题调研上述地区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面的情况,考察自治区在推进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方面的优势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举措。在这些地区,我感受到了农牧区巨大的变化。集中连片玉米地都使用现代化农机进行种植收割,只有一个人在场操作,其余都是靠机器完成。

  未来,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依然离不开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我要将自己的专业领域研究好、研究透,坚定信念,始终跟党走,为人民群众带去更多的好处和便利。(光明日报记者詹媛采访整理)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凤之委员:

  科技兴农在路上

  “十三五”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能在其中贡献知识和汗水并见证这份伟大的胜利而自豪。

  自2001年起到现在,我已投身科技扶贫工作20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产业脱贫、科技兴农一直是我十分关注的议题。我们所的优势在果树研究,提高果树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致富是我们的目标。这些年,我们研究所在四川壤塘、辽宁建昌、河北承德和甘肃静宁等地建立了扶贫团队,与辽宁省先后组建了“绥中县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团”和“建昌县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团”,采取多种形式提供科技服务,仅2018年以来科技下乡就达到1150余人次。

乘风破浪·创新——科技界代表委员谈“十三五”成就

扫描二维码 倾听刘凤之委员畅谈科技兴农在路上

  这些仅仅是农业科研工作者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了700多个专家团队,1.2万人次科技人员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辐射带动9.7万贫困户增收。还有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奋斗在科技兴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

  当下,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产业仍是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道远。我和团队将更加面向国家和产业需求,把果树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进一步向乡村地区推广,重点向西部倾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持续增收。(光明日报记者杨舒采访整理)

  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中医部主任张洪春委员:

  先进诊疗技术惠及千万百姓

  “十三五”期间,国家卫健委每年安排全国三级医院900余名专家,支援贫困地区医疗机构,为受援地区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为其中一员,我先后赴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开展健康扶贫工作。这种变“单兵突击”为“集团作战”,变“输血供氧”为“造血制氧”,将先进诊疗技术和优秀管理理念“带着泥土”移栽到当地,惠及了千万百姓。

  在工作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工作仍然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短板弱项,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人才缺乏问题非常突出:不少地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房子建好了、设备配起来了,但缺乏会用的人;有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基层医疗人员也“接不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而健康是幸福之基。为此,在这次两会上,我带来了《做强农村卫生事业,助推健康乡村建设》的提案,建议把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做强农村卫生事业,补足其短板,助推健康乡村建设。

  建议国家乡村振兴局与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借鉴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对农村卫生事业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基层,特别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健康人才建设。(光明日报记者金振娅采访整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委员:

  核工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激发改革创新活力。中核集团集中资源在重点方向加强攻关,圆满完成“龙腾2020”科技创新计划,全面启动“创新2030”工程,核工业各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重点科技成果方面,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实现商运,我国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环流器2号M装置建成并首次放电,受控核聚变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在中国实验快堆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两座60万千瓦示范快堆。

  中核集团参与扶贫工作20多年,定点帮扶的重庆石柱县、宁夏同心县、陕西旬阳县和白河县等4个县,到2020年年初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扶贫过程中,我们摸索、总结了一些典型做法和经验:一是关注困难人群的生产生活,着力解决饮水难、出行难、就医难等问题。资助推动实施易地搬迁、援建环保提升工程,着力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援建卫生室、卫生院,开展捐款捐物、特困帮扶等行动,不断推进定点帮扶地区的民生发展。二是支持扶贫产业发展。通过抓关键技术、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拓展产业链条;通过“以奖代补”等创新帮扶模式,在定点扶贫地区开展产业协同发展。三是重点打造“核”苗计划。通过“资助、捐赠、培训、培养”等多种实现形式,助力对口帮扶地区青少年成长。

  展望“十四五”,对于中核来说,虽然脱贫攻坚阶段性的任务已经完成,但在今年两会上,我将重点关注建立定点帮扶长效机制的问题。我们将发挥中核集团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方面的产业优势,健全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光明日报记者袁于飞采访整理)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代表:

  智能化新技术“助跑”企业发展

  盘点这五年的成就,我们骄傲地看到,我国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在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更应该看到这一切来之不易,看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途漫漫,看到科技型企业担当和责任。作为一家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掌舵人,我很荣幸以科技创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以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脱贫。

  全面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任务更艰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更应该彰显科技型企业的责任,把企业的技术、资金优势转化为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的优势,让技术人员跑好传帮带的“最后一公里”,让智能化的“金戈铁马”和大数据、互联网等最新技术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惠及千家万户,成为乡村振兴的“助跑器”。同频才能共振,同步才能行远,企业以科技兴农,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在让农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也必将带来企业的长足发展。

  作为一名来自科技型企业的代表,我深切感受到了“十三五”这五年来的祖国变化。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植物提取行业的技术进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植物有效成分被发现并通过加工得到应用,植物提取行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有希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今年两会上,我将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植物提取行业健康发展的专题规划,形成系统支持产业发展的合力,促进植物提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也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4日 06版)

[ 责编:田媛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