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专家笔谈】
作者:李海青(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改革开放前后,有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值得永远铭记,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即属于此。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号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会通过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是我国的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
重视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就此而言,这次大会的召开表明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思路上的根本性转变:从过去主要在经济制度上做文章,强调坚持纯粹公有制与经济计划,转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而这就要求切实尊重经济规律,打破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在此意义上,科技体制的改革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现代化全局实际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牵引意义,可以说这次大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复出后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充分显示了其深邃的战略眼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中国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力证明这次大会所确定思路的完全正确性。
这次大会强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预示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调整与创新。以往的意识形态强调尽快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极其高远,注重精神激励,对民众现实利益尤其物质利益关注不够,现实中人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状况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存在很大张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才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必须调整过去那种过于理想化的目标追求,确立更为现实的目标蓝图,真正与现实生活对接,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意味着要更为重视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确立衡量发展的更具现实针对性的实践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提出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都是建立于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蓝图,这些蓝图的实现都依赖于现代科技所推动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看,这次大会肇始了一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的宝贵传统。这次会议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别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几次重要会议,本世纪以来国家又连续召开多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方针得到有效贯彻,浓厚氛围在全社会已经营造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强调,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种宝贵传统和创新意识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