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孩子们多么渴望一堂美术课
——广州美院青年教师扶贫印象
梁迪宇(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当我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直播时,顿时一种“值得”的荣誉感油然而生。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有幸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亲身参与到实践中,这样的历练使我更懂乡村,更勇敢,更沉着,更善于沟通,更懂得人性,更懂得如何切实办好一件事。
金坑村的孩子们在上写生课
乡村义务教育缺席美术课
从广州开了四个多小时的高速,进入乡道,路况很差,人包裹在车里摇晃得像坐“过山车+碰碰车”。“哈哈哈,再慢一点,还没进村就体验到什么是坑,欢迎到坑里来,这里只有坑没有金。”一起来驻村的同事孙凯军在旁笑着说。这是一个有近4000登记人口的百年老村,我们住在金坑小学里的宿舍里,与学校里的老师们一起搭伙食。扶贫工作就此开始,我们从此多了个称谓:扶友。
2016年暑假,我们广州美术学院教育学院组织了近40名学生会干部、学生志愿者,到金坑村小学来下乡支教一周,以践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40位同学成为了金坑村孩子们的40位美术老师,共有80多个孩子在暑假里报名要参加这期的美术班。每天11:45下课后,他们回家吃了午饭,中午也不休息,有的把手伸进门洞来开门,有的甚至翻墙进入学校,一个个坐姿端正,早早等在教室里。到了13:40,整间课室已无虚席,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等着老师。孩子究竟有多么多么地渴望这一堂美术课啊,都不希望有一秒钟的错失。
金坑村很美,除了上课以外,大多数时候都很安静,蓝天白云,好山好水,空气清新;而孩子们处处都能发现生活的美,这令我很是吃惊。我原以为没有经过美术表达训练的人,是欠缺发现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但事实证明我不仅错了,而且还被不曾画过画的孩子们的作品所感动了。孩子们到了课室背后的山腰,看着我们三下乡的学生干部,怎样观察、怎样画、怎样理解,就都好像被打通任督二脉似的,对美感的认识有着飞跃性成长,特别是在课堂中的表达,他们的作品虽不讲究什么构图、色彩搭配、造型原理,但就是能让我看着这些画面不禁泪流。
金坑小学共有六个年级和一个学前班,110多名学生,然而老师包括正副校长在内只有七名,每位老师分别承担一个年级除美术外的所有课程。当被问到为何不兼上美术课的时候魏老师说:“我们真不会画画啊,哼两首儿歌还可以,但画画这么专业的事情我们没学过,教坏孩子怎么办?”事实上,美术课经常缺席于乡村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华县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517所,各级学生大约有22万人,各乡村留守儿童约200人,而美术老师仅230人,平均1名美术教师要对接近1000名学生。
金坑小学校容校貌的前后变化
打造金坑金柚,提升产品附加值
“金坑村之所以名为金坑,是因为百年前这里曾开采过金矿……”这时候已经是2016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们在宿舍里的小客厅中,听着广美视传学院的邓源老师向我们扶贫队介绍金坑金柚的品牌设计方案。
金坑村土壤测试结果为非常合适种植柚子。福建农林局周长征专家指导提升柚子农产品质量;广州美术学院视觉传达学院邓源老师团队打造“金坑金柚”品牌包装,提升附加值;通过南方报社的农村报,打通绿色肥料供给信息通道和线下商超销售渠道;提供保底低息的扶贫资金。经过多轮谈判,村民、企业家、扶贫队,三方终于达成协议。这是我们队花了大半年获得村民信任后的最佳杰作。
合作社成立后,在专家团队引进提升品质、广美团队品牌打造、农村报供销信息等组合拳下,2017年农历八月金坑金柚初次上市,量少质优,随即销售一空,口感好、口碑好,当年相关的贫困户们共分红利总额20万,2019年此合作社营业额为200万,按柚树产能趋势,日后最高能产时,可有400万营收,已成为村里实至名归的“会生蛋的鸡”。
设计量化教具,推动美育迭代进化
扶贫先扶智,都知教育扶贫是长远解决贫困的办法,可很少有人愿意等“长远”,像美育扶贫这种见效慢的工作,推进起来尤其困难。在美术教育学院7月中旬的艺术惠民三下乡活动里,村里的孩子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在一周的时间里,接受了美术教育学院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美术教育课。村里的孩子对生活的观察敏锐度、色彩和造型语言的表达虽说有些拙气,但作品画面的感染力很强、很鲜活。一周时间虽有成效但也太短,农村教育硬件不足、专业能力软件上也很匮缺,在这种处境中怎样提升农村孩子的美术教育质量呢?从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中可以得到启示:量化的教具。对于每个教学活动使用相应的经设计的工具,通过量化的教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是美术教育学院的机会,更是广州美术学院难得的特色精准扶贫的亮点。因为美术教育的“量化的教具”实现需要两点:其一,懂美术教育;其二,懂设计。将这两点结合恰恰是美术教育学院的综合实力体现。我们当即开发了“教具、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视频、课件”四位一体的可穿戴非遗教具,实现教育扶贫可视化、可量化,倡导城乡教育资源再平衡,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最终实现乡村美育不缺席。没想到此一举动,在省内牵起了一波少儿艺术教育行业迭代的进化。
在我们同时期先后参与金坑扶贫的广美老师共有七位,我们有个小群“金坑七友”,自喻爱护着金坑这位“白雪公主”。离开金坑之前我们拍了照片留念,对比着看扶贫前后的变化,感叹啊!感叹的不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善,而且是建立了绿色可持续的村集体产业,每位贫困户都是其产业发展的受益人,我们真正感叹的是村里出了第一批大学生,共计13名,我们真正感叹的是村里发展的带头人是深广两地回流的中青年优秀乡绅,我们真正感叹的是,金坑村经历过几年的精准扶贫,村里的民风改善了,朴素依然,而垃圾分类等文明行为日益多了。虽然,相隔三年再回到村中漫步,遇见的村民可能认不出我们了,但心里那种欣慰,是“值得”、是“无悔”、是“幸运”,想必收获的这一切,会让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