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作者:郭友兵(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与社会互动模式,推动了知识获取的便捷化、社会运行的高效化、文化表达的多渠道化。同时,信息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深刻变革也随之而来,个体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碎片化”进程——清晨未醒,手机通知已至;通勤途中,双眼在各类新闻App、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间疾速切换;工作中,不断弹出的邮件与消息将注意力撕成碎片;夜深人静时,疲惫的大脑仍在社交媒体上机械滑动。从醒来到入眠,个体的时间、注意力乃至存在状态,均被切割为日益细碎的单元。
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信软件、短视频应用、资讯聚合工具带来信息洪流,蕴含着一种深层的、具有解构性质的力量。它系统性地切分时间的连续序列,持续耗散个体的注意力资源,引导思维趋向浅表化反应,最终将侵蚀个体感知世界丰饶性、体验情感深邃性、建构生命意义的能力。这种弥漫的“碎片化生存”,不仅改写了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更在微观层面悄然重构人类的精神结构与认知图式。
碎片化信息的泛滥是特定技术商业逻辑在数字时代的实践表征。社交媒体平台精心设计的即时反馈回路与激励机制、短视频应用以秒为计量单位的高强度感官刺激、电子商务平台滚动的精准推送,共同构筑了一个“永久在线”的注意力经济体系。在“流量最大化”“用户时长最大化”逻辑的驱动下,算法设计的核心目标被高度简化为用户黏性的无限提升与用户注意力的最大化占有。其实现路径主要依赖不间断提供低认知门槛、高即时满足度的“信息快餐”,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反馈将用户锁定在“无限滚动”的行为循环之中。在此单一维度的价值导向下,内容生产不可避免地滑向热点追逐、冲突制造、情绪煽动与感官刺激迎合的浅薄化路径。深度思考所要求的系统性、复杂性、历时性与批判性,严肃内容所承载的思想深度、审美价值与文化厚度,在喧嚣浮躁的信息场域中被逐渐边缘化,文化的精神向度、价值理性以及对超越性意义的追求,也受到压缩甚至消解。
当碎片化演变为常态,个体与社会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认知科学研究确证,持续的多任务处理会引发显著的“注意力残留效应”——认知资源在不同任务间频繁切换,会产生持续性内耗与效能折损,此即“终日忙碌却一事无成”的原因。更为严峻的是,长期沉浸于高强度、高频率切换的信息流,会对大脑的持久专注与复杂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人的思维习惯易被导向追求即时快感而非深度加工。当大脑习惯于被以秒为单位的强刺激与高频切换所驯化,它便被调校为一台高速运转却浅尝辄止的“信息处理机”。此时,注意力如同摇曳于疾风中的烛火,被持续涌入的信息流冲击得难以稳定。个体认知资源疲于应对表层刺激,难以积聚心智能量深耕细作,长此以往,思维趋向浮躁浅薄,认知惰性难以避免。
碎片化信息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会扭曲人对现实的认知。碎片化信息呈现的是经算法机制筛选后的片面叙事。为最大化攫取用户的注意力资源,内容生产普遍趋向戏剧性渲染、极端化表达、情绪化操控。复杂多样、丰富精彩的现实世界,在信息流中被粗暴简化为充斥着冲突、奇观、过度美化元素的碎片化图景集合。长期浸染于此,屏幕上精心构筑的“景观社会”将严重挤压个体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感知与理性判断。邻里间质朴的温情互动、四季更迭的自然诗意、平凡劳动固有的尊严感,在算法持续推送的“高光时刻”“逆袭神话”“完美人设”面前黯然失色,甚至可能被解构为“缺乏价值”。真实生活场域的丰富肌理、微妙情感与朴素智慧,在虚拟景观挤压下呈现稀薄化、扁平化趋势。
碎片化信息的传播进一步构成社会心态失衡的风险源。算法推送机制基于用户兴趣偏好进行内容筛选,导致个体主要接触同质化观点。在此情境下,包容性、多元性与求真精神会遭到侵蚀,公共讨论空间的观点趋向极端化。诸多网络热点事件的演化过程清晰呈现了这一困境:持不同立场的参与者常陷入非建设性的激烈对抗与语言冲突,理性思辨与有效沟通严重匮乏,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
碎片化信息提供的即时快感反馈,其本质类似于短暂绚丽的烟火效应,虽能带来瞬时愉悦却无法提供持久的意义支撑。当个体沉迷于此类感官刺激,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深度体验与持久价值创造。当人类沉醉于这种碎片化生存模式,其意义建构能力将会被侵蚀甚至消解。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守护“深度”。
个体作为守护精神深度的首要行动主体,重掌“注意力主权”刻不容缓。这要求个体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型为数字生活的清醒驾驭者——实施有意识的“认知资源管理策略”,为移动应用设定严格的功能边界与使用时限,主动为深度阅读、系统性学习、艺术审美、凝神反思以及基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互动预留不受干扰的“认知静默时间”。专注能力的恢复性训练需要刻意练习,通过正念冥想实践、深度阅读习惯养成、坚持“单任务处理”认知模式,逐步修复被碎片化进程损伤的持续性专注能力。同时,必须培育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审视习惯,警惕算法推荐机制构建的认知舒适区陷阱,主动突破信息茧房,接触多元甚至异质性观点,保持认知框架的开放性与思维模式的弹性。
作为形塑信息环境的关键力量,技术平台与信息服务提供商,必须超越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单一价值取向,承担起与其影响力相匹配的社会责任。算法设计须引入“防认知过载”机制与“深度兼容”导向:实施科学的强制休息提示系统,设置个性化的每日使用时长阈值,对未成年人账户实施保护性限制。在内容分发层面,必须突破“流量至上”的单一评价机制,提升具有思想深度、知识密度与审美价值的内容的权重,主动增强信息生态中观点的多样性、议题的丰富度,为用户进行深度思考预留必要的空间,而非机械迎合并固化其既有的浅层偏好。
相关部门应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确保法规条文落到实处,为青少年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家庭与学校应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理解数字技术的运行机理、潜在风险及其双刃剑属性,提升青少年的媒介批判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以及数字时代的自律意识。在社会层面,应积极倡导对深度思考能力与严肃文化内容的尊重,鼓励文化机构、主流媒体、知识传播平台创作传播优质内容,共同抵御过度碎片化、泛娱乐化对文化生态的侵蚀。
守护“深度”本质上是守护我们构建精神世界、理解生命价值的能力。在信息严重过剩且高度碎片化的当下,认知世界的有效策略并非无节制地获取信息增量,而是看得更透、思考得更深。唯有如此,人类才能避免被无意义的信息洪流吞噬,才能成为数字时代的建构者、掌控者。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2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