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看高科技如何赋能舞台艺术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看高科技如何赋能舞台艺术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02 02:4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济洪娜(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教育部副主任)

  2021年春晚的创意表演节目《牛起来》亮相,身在香港的刘德华空降现场,与关晓彤、王一博同台表演,高科技跃然舞台,引发热议和关注。据悉,此番表演是通过XR扩展现实技术实现的,其中包含了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和MR混合现实等多种形式,呈现了一个真实与虚拟交织的逼真画面。近些年像这样科技为舞台赋能的例子比比皆是,科技手段在舞台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创作者突破传统创作的藩篱,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别样的观赏体验,为舞台艺术注入创新的动能和再生的活力。同样,科技赋能舞台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看高科技如何赋能舞台艺术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的开篇《尚书》 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助力艺术创作

  早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导演皮斯卡托和戏剧家布莱希特就在演出中大量使用投影景,即用灯光、幻灯、电影放映机、投影仪、数字投影灯等设备将形象投射在屏幕或其他载体上的一种布景形式。至20世纪后半叶,各种新媒体技术及各种新型成像设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戏剧及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舞台表演中,丰富了舞台表现力,在营造场面、渲染气氛、提振情感等方面力求突破和创新,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要求。同时,也参与组织舞台动作空间、体现动作环境、表现气氛等。

  近年来,科技逐渐成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主力军,由表及里地为舞台艺术赋能。未来,当5G技术让万物互联成为现实,多样精彩的科学技术必然会促使舞台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发生实质性的变迁。

  时代在发展,观众审美需求在日益增长,传统绘景舞台、简单置景舞台或许都不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艺术表达的需求,这必然要求舞台设计更多地关注新技术、新手段,让科技手段参与到整个设计工作及其设计理念的表达之中;要求舞台艺术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创作风格更加突出。正如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所言:“数字化时代已经波澜汹涌地撞击到我们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将在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那必然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时代,无论我们是能赶上还是赶不上,都坐享其成地必须上。”不得不承认,用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处理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的必要前提。

看高科技如何赋能舞台艺术

    高清影像话剧《英雄时代》 图片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提供

  为场景营造提供更多选择

  后疫情时代,线下演出、线上演播的“双演模式”将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科技赋能舞台,一方面可以改变舞台面貌;另一方面还将广泛应用于创作、演出、演播的全过程。

  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为艺术场景的营造提供了多种选择,在传统舞台美术设计强调实用性的基础上,突出表现性:有利于渲染演出主题,完成写实与写意的交融;有利于与表演互动,衬托故事讲述和情感表达;有利于整合舞台实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裸眼3D、全息影像、AR技术、VR技术、透视屏幕等科技手段为线上演出提供了更多可能;5G+4K/8K超高清传输为线上演播创造了更大空间。演出、演播手段的更新迭代为舞台呈现向“云上”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前不久,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制作的国内首部高清影像话剧《英雄时代》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这是一部反映新时代公安干警题材、歌颂“人民警察”的主旋律作品,大胆创新采用了“影视+戏剧”的创作手法。除去剧场加装了无数摄像头,用实时投屏的方式与观众互动外,舞台置景使用了多媒体影像、冰屏等较为先进的科技手段,拍摄时更是将机位设置在了戏剧舞台中,通过摇臂拍摄等方法完成了戏剧舞台与镜头语言的有机整合。我们可以肯定这部作品以戏剧为起点,在舞台艺术演出演播的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随着此类实践的不断深入,高科技将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传统舞美设计和演出演播所不及之处。其种类之丰富、功能之强大、影响之广泛不容小觑,提示舞台艺术工作者要审慎、客观对待。

  艺术与科技期待高质量融合

  我们都注意到,科技赋能的同时,舞台艺术过于仰仗科技的案例也时时存在。美轮美奂的舞台、富丽堂皇的设计、过分追求特效的炫技也曾一度将依托于本体规律的舞台艺术带向了反面,人力、物力、成本的叠加不但将创作生产单位拖入深渊,最终创造出华而不实的作品也是南辕北辙。因此,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更要追求二者的高质量结合。

  文学艺术创作必然要吸收最先进的表达方式,但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依靠艺术家深入挖掘文本、建立情感钩连、洞悉精神内涵,从而实现艺术作品表现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此过程中,艺术是根本、是内容,科技是外延、是形式。二者结合好,赋能才有意义。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在戏剧部分使用了透视、投影、大屏的多媒体手段,远景打造了星空宇宙的梦幻场景,点缀了主人公南仁东自幼的星辰梦想,近景以天文学方程式进行投影,关联求学、钻研、逐梦的现实,通过少年南仁东与成年南仁东的对话,完成了由信念、梦想到精神、现实的穿越和接力。这里科技手段的运用成就了导演构思、演员表演,帮助了演员性格的塑造,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南仁东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篇选择《尚书》,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条“时空隧道”,声光电的宏大场面与细腻的情境表现水乳交融,使节目达到了最初追求的“既要用最现代的创作方式丰富视听语言,又要从更深远的人类思想中挖掘财富”的双重目的。以上都是科技与舞台艺术结合较为成功的案例,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表达时,既不脱离、亦不僭越。

  如果说,科技与舞台艺术的互动不断地打破旧有的创作范式,使艺术创作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那么在这场由前沿科学技术编织而成的科技革命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相加、排列和组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醒,重视科技的发展应用、尊重艺术创作的本体规律、追求深刻的精神表达,将高科技赋能舞台新艺术切实发展为内容与形式的高质量结合,最终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02日 08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