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安徽:在红色征途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安徽:在红色征途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5-17 05: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常 河 马荣瑞 丁一鸣 张颖天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

  长江、淮河、新安江穿境而过,安徽,由此兼具黄淮流域的厚重雄浑、长江流域的沉稳博大、新安江畔的清秀绵长。

  中国文化从北向南推移的过程中,在江淮大地投射下完整的身影,安徽得风气之先。这里不但是一片红色热土,也是一方改革沃土。

  从革命到建设到改革开放,从农业大省到科技创新高地,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铿锵步伐,安徽用勇气、豪气、胆气书写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篇章。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安徽正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

  红色基因代代传

  在合肥,有一条不长的路,叫延乔路,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1928年,26岁的陈乔年牺牲前说。他的哥哥陈延年比他早一年牺牲,年仅29岁。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英勇就义的画面,让无数观众感动落泪。纪念两位先烈的延乔路也因此成为年轻人追思英雄的所在。

  他们的父亲,安庆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安徽:在红色征途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资料图片

  4月,大别山开满了映山红。岳西县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军政旧址前,讲解员王芳正在向游客讲述那段峥嵘历史。1927年后开辟的、与江西中央苏区并存的皖西革命根据地,使皖西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皖西因此被称为“红军故乡、将军摇篮”。皖西革命根据地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度成为中国苏区建设的典范,被誉为“人民共和国的预演”。

  “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年代,大别山区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仅金寨县就牺牲了10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40%。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部有近5年半时间驻扎战斗在安徽境内。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抗日的烽火如铁在烧。1941年“皖南事变”,革命志士血洒在皖南,火热在华夏。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近大别山,开始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

  淮海战役期间,安徽不仅是战役的重要战场,也是指挥中心。安徽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次、担架12.5万副、大小车辆13万辆,支援牲口36万头、粮食2.1亿斤……人民用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解说员石慧向从徐州专程赶来的渡江老战士、82岁的刘爷爷介绍馆藏物品。石慧从刘爷爷肃穆的表情里看到了自己爷爷的影子。一直到2006年爷爷去世,石慧都不知道爷爷是渡江老战士。现在,她“要把爷爷那一带的故事讲给后人听”。

  安徽是渡江战役的指挥中心和前沿阵地。“一切为了前线”,这期间,仅安徽无为县就有3400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涌现出一至四等功臣2197名……人民用小木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蚌埠市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陈列馆里,印着这8个大字的锦旗颜色已然陈旧,但精神永远不老。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等大型水库和淠史杭水利工程,对治理淮河水患、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78年,以肥西县小井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展开,开启了中国改革的先河。从2000年开始,安徽又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新路。

  2020年7月20日,王家坝闸时隔13年第16次开闸蓄洪,上保河南,下保江苏,中间保安徽,也为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提供了坚强保障。蓄洪区的蒙洼人一边饱含热泪,一边扛下所有,一次次悲壮牺牲,一次次坚强崛起。

  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强调,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在中国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总能清晰地看到安徽伟岸的身影。安徽的红色精神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脉相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留下安徽注脚

  农业是天。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事关农业的探索、改革与创新,都可以在安徽寻到注脚,这片土地也成为中国农业改革的缩影。

  1978年12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40年后,小岗“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掀起新一轮农村改革热潮。从“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从“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分红利”。今年,已是小岗村连续第四年分红。“三变”改革以来,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00元跃升至276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7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

安徽:在红色征途中不断创造新辉煌

  凤阳县小岗村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

  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率先在全国开展林长制改革……改革,深深注入安徽的血脉,成为最宝贵的遗传基因。

  春夏之交,小麦抽穗扬花,农用无人机掀起麦浪滚滚。在小岗村高标准示范麦田中央,农田物联网大屏滚动更新,大气数据、土壤养分数据等一目了然。

  截至“十三五”末,安徽已在全国率先建成高标准农田5014.23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比全国高近10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

  农业大省,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20年,安徽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安徽省扶贫办副主任朱永东介绍。

  在涡阳县辉山村,红色资源盘活了发展全局,一座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山村,如今每年迎来送往超过50万人次游客;在萧县刘套镇,人人“放下锄头能拿画笔”,全县书画产业每年可产生数亿元经济效益;在歙县卖花渔村,漫山满园的盆景搭起“绿色银行”,靠着旅游和种花,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乡村振兴之路……日前,《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公布,推进乡村振兴有了“安徽方案”。

  江淮大地上,一幅关于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建设,凸显人与自然和谐

  春雨如丝,皖江浩荡,从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观景台上凭栏远望,天水处,江流澄碧;岸线旁,草木茵茵;枝头上,鸟儿引颈放歌——一曲山水相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协奏曲在耳旁吟唱。

  “这里现在是马鞍山的‘网红打卡点’,可在两年前,还是马鞍山脏乱差的‘聚集地’。”4月22日下午,在安徽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马鞍山花山区原“三大一强”办公室主任高旭东告诉记者。

  薛家洼生态园地处长江东岸,占地近千亩。曾经,这里散布着非法码头、住家渔船、固废堆场,生态环境问题异常突出。2019年4月起,马鞍山以薛家洼点位整改为契机,对长江东岸进行综合整治,彻底解决了马鞍山长期以来存在的“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问题。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考察调研。他来到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水势和岸线生态环境。习近平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昔日“脏乱差”到今朝“美如画”,薛家洼已经成为马鞍山当之无愧的“生态客厅”。而薛家洼的美丽蝶变,正是安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帧生动剪影。

  早在2017年3月,安徽就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成为我国唯一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今年3月25日起,安徽全面推进省内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四条重要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将在四条生态廊道两侧15公里范围内增绿扩量39.2万亩,提升森林质量493.2万亩。力争到2025年,形成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优化、质量优良、景观优美的生态廊道,流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长江生态廊道重点抓保护修复,淮河生态廊道重点抓系统治理,江淮运河生态廊道重点抓扩量增绿,新安江生态廊道重点抓调优增秀,让绿色成为安徽最美的底色。”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表示。

  浩荡长江穿皖而过,以之为主体的江河水系不仅为沿岸地域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也哺育了银鱼、鳜鱼等数十种江鲜水产。随着长江渔业资源逐年下降,安徽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长江禁捕的重要决策。自2021年1月1日起,安徽省在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内的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实施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基础上,对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暂定10年禁捕。

  从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到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从推进“外电入皖”,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到筑牢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从率先推动林长制到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近年来,安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PM2.5平均浓度下降15.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7%、全部消除劣Ⅴ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后,退捕渔民转产就业率、参保率动态实现100%。截至今年3月20日,安徽全省完成植树造林46.65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16.6%。

  创新探索,实现“多点开花”

  标志着我国取得“量子霸权”地位的量子计算机“九章”、本源司南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实现近200个国家/地区语言实时翻译的翻译机……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一大批体现安徽元素的科技产品大放异彩。这一天,安徽科技大市场开市,400多项重大科创成果集中展示,10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发布,16项科技成果现场竞拍,60个科技项目签约。

  作为率先获批布局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省份,创新,已成为安徽最亮眼的一张名片。

  在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上,有一条“量子大道”。在这里密布了20多家覆盖量子通信、量子测量、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量子科技企业。在这里,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九章”量子计算机计算能力超目前“最强超算”6亿年,还有首款国产计算机操作系统、资本市场“量子第一股”国盾量子……在中国量子研究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中,都能看到“量子大道”的身影。

  从2001年开始,安徽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这项重大战略基础研究,统筹全省资源、集聚国内外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将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来抓,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的“多点开花”。

  放眼安徽,“悟空”探秘、“墨子”传信、“高分”观测,“人造太阳”“超薄玻璃”刷新世界纪录,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聚变能等全球领先,更多领域在国际“赛道”上实现“并跑领跑”。

  安徽,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精耕细作。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安徽在科技创新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大科学装置呈集群发展之势,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全国最集中、规模最大、原始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安徽采取“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安徽将重点抓好三件事:贯通‘产学研’,建设科技大市场;聚焦‘高精尖’,打造人才强磁场;接轨‘沪苏浙’,构建创新共同体。”李锦斌表示,“安徽‘左右逢源’、沿江通海,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背景下,安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大可作为。”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7日 05版)

[ 责编:李方舟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