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仲呈祥(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
从1905年问世的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算起,中国电影已有116年的历史了;从1958年的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算起,中国电视剧也有63年的历史了。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我国影视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影视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以艺术审美形式反映生活、服务人民,广大影视工作者必须自觉地担负起为人民立传、为历史画像、为时代明德的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先说电影,中国电影开始为世人所瞩目,应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以《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等一批现实主义力作为代表的电影。第二次高峰,应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后问世的《青春之歌》《早春二月》《林则徐》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人民电影作品。第三次高峰,应当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应运而生的《人生》《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巴山夜雨》《开天辟地》《开国大典》等现实主义特色浓郁的精品力作。第四次高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电影工作者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向人民奉献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血战湘江》《我和我的祖国》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
而年过花甲的中国电视剧,真正的迅猛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比如,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我爱我家》《正阳门下》形成的京派电视剧,从《上海一家人》《十六岁的花季》到《儿女情长》《长恨歌》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从《大槐树》到《乔家大院》《走西口》组成的晋派电视剧,从《雪野》《努尔哈赤》《东北抗日联军》到《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刮起的“东北风”电视剧……这些高扬地方题材资源优势、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走向全国、百花齐放,蹚出一条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电视剧创作正道。当然,在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发展道路上,我们也放眼世界,以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国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用经验,做到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并努力实现“美美与共”。
二
有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艺术发展的道路自信,就能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好大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作品中,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剧组在抗疫的特殊时期高质量地拍摄出全景式的史诗作品,就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首先,这部作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集了一流的党史专家、军史专家和电视剧艺术家,从世界大局势中对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题材所蕴含的“立国之战”的精神高度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开掘,保证了这部作品在主题立意的高度上和精神意蕴的深度上都超越了过去的同类题材电视剧。其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实现了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录音、美术、音乐、服装等一流人才的优化组合,从而确保做到“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这次出色的艺术实践与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守岛人》和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的成功经验,都为新时代党领导文艺发展,尊重艺术规律,实现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新鲜经验。
三
中国特色影视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优势,这便是坚持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美学观指导的优势,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文艺的实践优势。
人民既是中国影视艺术表现的主角,也是中国影视艺术鉴赏的主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在银幕荧屏上为人民立传、为英雄立传,是中国影视艺术的神圣天职。英雄是人民杰出的代表,是时代的精神标识。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样的普通平凡的创业者,到《英雄儿女》里叱咤风云的战斗英雄,从钱学森、邓稼先到焦裕禄、杨善洲、王继才,再到李保国、袁隆平……都有影视剧为之传神写貌、树碑立传,成为亿万观众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的形象教材。
四
为历史画像、为重大革命历史存像,是中国影视艺术的重大使命。可以说,从古典神话到四大名著,中国影视艺术都尝试过审美化、艺术化的书写,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独特贡献。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国影视艺术更是情有独钟,推出了如《长征》《延安颂》《外交风云》《大决战》等一大批优秀作品,铸就了人类影视艺术史上的一道独特而亮丽的景观。中国影视艺术创作,还聚焦于新时期、新时代的“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李保国》《杨善洲》《守岛人》《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一大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正能量。
五
培根铸魂、化人养心是中国影视艺术的宗旨。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在注重宏大叙事、讴歌英雄、塑造新人的同时,不断追求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以平民视角精心刻画好“各种各样的人物”,为时代明德。一大批聚焦普通人平凡生活的作品,如电影《地久天长》《没有过不去的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家有儿女》《生活万岁》《小欢喜》等,以小见大,细腻而深刻地描绘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普通中国人的精神轨迹和心灵嬗变,启智润心,发人深思,起到了培根铸魂、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六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影视的工业化制作水平日益精湛,这不待多言。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在注重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的同时,还注重不断提高艺术质量。
从塑造人物和讲述故事的创作哲思上看,注重摒弃曾长期制约我们的那种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而代之以全面把握、关注变化、兼容整合、辩证和谐的系统思维,在银幕荧屏上塑造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展示复杂真实的事。
从审美表现的运作思维上看,越来越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且看《古田军号》里的“军号”,《绝境铸剑》里的“剑”,《中流击水》里的“红船”,《觉醒年代》里的“美食小牛蹄”……都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形成了意蕴深沉、回味无穷的意象乃至高远的意境。
从审美创造的结构上看,越来越注重言简意赅,凝练节制。一段时间以来,长篇电视剧因集数不受限制,在市场驱动下确曾出现了越拍越长的趋势。而在诸多精准扶贫题材的电视剧中,仅23集的《山海情》脱颖而出,得到广泛好评。究其缘由,在于它摆脱了类型窠臼,把作为审美对象的生活当成整体,聚焦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的完整历程,以人带事,既写活了人物,又深化了新农村建设的宏大主题,堪称长篇电视剧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成功范例。
再从审美创作的宗旨上讲,越来越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流浪地球》不仅是科幻题材电影的新突破,而且在营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深远意境上也作出了创新探索。美在意象,美在意境,这是中华美学精神对人类美学的独特贡献。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在人物塑造的形神兼备、意境营造的深邃高远追求上,在知、情、意、行的统一上,越来越自觉、越来越由高原向高峰登攀了。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