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新青年》:点燃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新青年》:点燃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7-07 07: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革命年代·炽烈情怀】

《新青年》:点燃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

讲述人:河北省李大钊纪念馆副研究馆员 刘晓艳

  每次走进纪念馆的文物库房,我都会再翻一遍《新青年》。泛黄书页中的文字仿佛牵引着我回到百余年前,感受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求索救国之路而付出的努力。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随创刊人陈独秀迁入北大。因为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加入,《新青年》于1918年起改为同人编辑。

  李大钊的《青春》是《新青年》杂志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佳作。“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它如冲锋号角一般,激荡起中国青年强烈的爱国热情,鞭策着青年们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矢志奋斗。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大钊在《新青年》第5卷第5号上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在文章中,在演讲坛上,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而这个新潮流就是马克思主义。他振臂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的文章激发了中国青年对时局的关心,很多早期革命者开始以俄国十月革命为例,思考中国的革命问题,并积极探索出路。随后,天津、湖南、湖北、上海、陕西、山西等地的学生也想方设法积极学习《新青年》,将其视作精神食粮。当时获得一本《新青年》很不容易,有些已经被翻阅得残破了,还被青年争相传阅,甚至邮寄来、邮寄去。天津觉悟社成立后,周恩来等成员邀请李大钊到天津做演讲。演讲完毕,青年们传诵了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战后之妇人问题》等文章。

  1919年9月,李大钊利用编辑《新青年》第6卷第5号的机会,将之办成“马克思研究专号”,组织刊发了多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且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成为当时最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自此,新文化运动开始由对“科学”“民主”的宣传,发展到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阶段。

  百余年前,《新青年》编辑部的先锋们把新文化、新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带给了旧中国,星星之火很快燃成燎原之势。今天,回望那段历史,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青年们的震撼与感召,带给我们无尽启迪。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耿建扩、陈元秋、刘勇、陆健、俞海萍、张勇、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7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