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文脉赓续:如何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文脉赓续:如何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7-31 04: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圆桌对话】

  编者按

  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必须同步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光明智库文化强国系列论坛第6期聚焦“城市文脉赓续”这一话题,邀请专家学者讲述如何以文脉赓续滋养人民城市,在迭代升级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与谈人

  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高洪波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中心研究员

  姜 波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

  黄 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人

  光明日报记者 陈恒 陈之殷

  1.城市文脉赓续的理论内涵

文脉赓续:如何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居民在西安大雁塔附近消夏。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城市文脉通常包含哪些层面?城市文脉赓续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刘士林:一个城市的文脉主要可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老建筑、老街巷、老城区等为代表的物质层面,它们呈现了城市自然环境和空间形态的演化过程;二是以重要历史人物、重大事件、行政区划沿革等为代表的社会层面,它们承载着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进程;三是以具有鲜明地方性的文学、艺术、语言、民俗等为代表的人文层面,这个层面在机制上最为复杂,它可能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如描写城市的诗歌、小说、戏曲等;也可以与其他两个层面相互交织,如与建筑有关的设计风格、与人物有关的名人故居、与行政区划沿革有关的地名、与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地方戏曲等。当然,这三个层面绝非割裂的。以北京中轴线为例,它既是一系列优秀建筑的集合,是古代都城社会秩序的体现,还是中华美学的重要精神标识。只有把这三个层面有机统一起来,才能科学认识和完整把握城市文脉的内涵和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市文脉的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

  黄鹤:城市文脉赓续是一个动态过程,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维护中国传统城市的“山—水—城”空间格局,优化城市功能格局。中国传统城市与自然山水的整体格局营造是中国人“象天法地”的精神载体,也是井然有序的空间图景与功能组织,例如“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常熟、“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的福州、“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的桂林,等等,均体现了古人的营城智慧与整体美学。在当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文脉赓续体现为对原有“山—水—城”格局的维护,并通过高水平的空间规划设计,谋划新的山川城乡格局,传承自然与人工环境的和谐共存。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安排公共功能布局,将历史空间的文化展示与当代城市公共功能与特色空间格局统筹考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运行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二,保护好各类文化遗产,拓展完善保护名录。在岁月长河中保存下来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文脉赓续体现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起到很好的教育宣传作用,使市民知道我们从哪里而来、如何到达今天,广泛地凝聚文化认同。城市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认同的形成。其三,推动文化遗产良好利用,强化城市特色,助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城市在不断地发展演进,文脉的赓续体现为文化遗产和当代城市生活的良好结合,例如在老会馆中听一场昆曲,在传统陶瓷工厂中创作新的陶艺产品,历史建筑成为创新创意办公场所。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当代城市生产生活提供了高附加值的生长土壤。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对城市发展的价值,促成社会网络和经济功能的持续发展,是城市文脉赓续的重要内容。

  高洪波: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核心在于对构成其独特身份的多维度文化要素进行体系性的承继与发展。一是精心保护那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地标性建筑、特色街区、历史遗迹等有形资产,它们是城市故事的实体见证。二是对非物质文化传统的维系与活化,包括世代相传的习俗、艺术形式以及体现地方特质的生活方式,这些是城市精神气质的内在表达。三是重视并培育市民间基于共同记忆和地域情感形成的社会联结与归属感,这是文化生命力的社会基础。同时,深刻理解城市空间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尊重其历史演进的逻辑。四是推动这些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现实生活并持续焕发新生,而非成为静态的标本。简言之,文脉赓续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社会情感维系、空间意义认知以及文化在当下持续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过程。

  2.城市文脉赓续的中国特质

  光明智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如何理解城市建设的“中国气质、中国风范”?

  高洪波:所谓城市建设的“中国气质”与“中国风范”,根本上还是立足于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既根植民族土壤又回应时代需求的独特发展路径。其一,中国城市建设展现出鲜明的主体性与辨识度:摒弃对西方城市化模式的简单复制,转而探索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系统科学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了资源统筹与政策协同,使大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得以高效推进;深植于五千余年文明血脉,将历史文脉作为城市的精神坐标,让传统智慧在现代肌理中焕发新生。其二,重构了城市与人的关系,“人民城市”意味着城市是承载美好生活的“有机生命体”,将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终极标尺:规划层面尊重市民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协商让居民成为城市更新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功能层面聚焦全龄友好,以精细化服务覆盖多元需求;治理层面注重民生温度与制度理性的平衡,在背街小巷改造、老旧社区更新中保留烟火气与人情味,使城市既具规范有序的“筋骨”,更富人文关怀的“血肉”。其三,为城市建设注入哲学思维和文化基因。以系统思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数字化手段破解“城市病”;激活“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传统文化基因,引导城市建设敬畏自然、传承历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乡愁记忆与文化根脉。既避免脱离传统的激进改造,又超越故步自封的保守思维,实现了历史纵深感与时代创造力的统一。

  姜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建设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城市文脉赓续,这是因为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城市建设彰显中国气质、中国风范的根本所在。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灵魂,历经悠久历史积淀,我国城市建设形成了与国外城市具有显著区别的气质和风范。以北京为例,作为北京城的文化象征,北京中轴线经历了七百余年岁月的洗礼,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经典手法,代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古代中国儒家礼仪制度的城市载体。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长城、故宫、天坛和大运河等,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皮影戏、景泰蓝和北京评书等,至今仍展现、传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让我们得以领略数百年来“戏台瓦舍,琴瑟之音不息;旗亭市井,叫卖之声不绝;朝野百姓,朝听晨钟、暮闻夕鼓;白塔寺礼佛,什刹海问柳”的城市历史文脉画卷。

文脉赓续:如何让城市“记得住乡愁”

  游客在上海豫园游览拍照。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建筑是城市最直观的“面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建筑设计管理,让我国城市建筑更加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如何理解这一要求?

  高洪波:“中华美学”是五千多年文明积淀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系,其核心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道法自然”的营造智慧、“中和之美”的价值尺度以及“虚实相生”的意境表达。它超越形式层面的符号堆砌,深刻体现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伦理秩序的尊重、对含蓄韵味的崇尚以及对材质本真的探索。而“时代风尚”则指向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与技术条件催生的审美趋向,包括人本关怀的深化、生态可持续的追求、技术伦理的反思以及多元包容的价值观。二者的融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以中华美学为精神根脉,以时代需求为创新导向,在传统智慧与现代表达之间构建有机统一的关系。

  这种融合美学在城市建筑中呈现为三重维度的创造性转化:空间意境上,运用现代结构技术与材料重新诠释传统空间哲学,如以生态幕墙、垂直绿化实现“建筑生长于自然”的当代转译,或在高层建筑中植入“空中院落”,将农耕文明的栖居智慧升华为高密度城市的诗意解决方案。结构形态上,摒弃仿古形制的窠臼,转而提炼斗拱的力学逻辑、屋顶的曲线神韵等基因片段,以悬挑技术等重构轻盈灵动的新东方轮廓。材料表达上,突破青砖黛瓦的材质限制,将夯土、竹编、陶砖等传统工艺与再生材料、智能玻璃等创新介质结合,既保留“材有美、工有巧”的手作温度,又传递绿色节能、动态交互的时代诉求。这种美学始终以“用”为本,将历史街区的砖瓦转化为公共艺术铺装强化集体记忆,使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场景与情感体验,最终实现美与善、古与今、技与艺的深层统一。

  刘士林:城市是建筑的集群,建筑是城市空间秩序和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就当下而言,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和城市空间治理,首先要找到问题及其根源。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确实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建筑,浪费了资源,也破坏了城市的文化意象。其原因在于机械照搬外国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美学观念,不仅背弃了中国城市形成和积淀的空间布局、建筑样式、文化特色和审美风格,也暗中抽离了隐含其内的中华文化的理念、精神、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要做到更加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应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对国内外传统的建筑理论和设计美学,要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既要防止盲目崇洋,也要警惕简单复古,真正展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气度和襟怀。二是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创新引领设计文化,为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城市病、开展全球城市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中国方案。

  3.城市文脉赓续的体系建设

  光明智库:在城市更新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脉、人文地理更好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就不同类型城市来说,应如何通过统筹提炼核心文脉符号,让不同的城市“各美其美”?

  刘士林: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保护上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比如,知名度高、易于开发获利的“显性资源”广受关注,而对那些具有重要历史、社会、人文价值但缺乏直接经济效益的“冷僻资源”,则明显缺乏热情和投入。二是在活化利用上手段简单、办法不多、思路不广,如当下众多修缮一新的历史文化建筑、街区、博物馆等,存在空置率较高、游客人数较少、内容缺乏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同质化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予以破解。

  姜波:城市文化遗产要实施“整体保护”的理念和原则,即不但要保护好文物建筑的本体,还要把遗产的周边环境和关联景观纳入考量,尊重历史风貌,保护好城市天际线,避免历史建筑成为“标本式”的存在。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过程中,我们曾经付出过不少代价,有些城市里的古寺名刹,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围成一个个“盆景”,曾经气度非凡的殿堂庙宇已经黯然失色。为此,城市文脉赓续一定要贯彻“整体保护”的理念,建立健全本体、环境和景观统一保护传承的制度体系。

  黄鹤: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化能力,首先要开展文化遗产调查。应对城市空间环境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调查,通过价值评估识别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保护对象,补充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其次,完善保护措施和范围。相对于文物的法定保护要求,历史建筑、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工业遗产等列入名录的文化遗产,以及具有保护价值、尚未进入各类遗产名录的建筑房屋和环境要素,保护内容和保护措施尚未完善。需划定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结合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判断,制定从原物材料、空间形制、建造工艺等不同维度、不同力度的保护措施,不能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房屋和环境要素。再次,健全多方参与机制。相对文化遗产中的高等级文物由政府保障、承担文化展示功能而言,一些低等级文物、历史建筑以及传统要素的保护利用,需要积极探索合理利用途径和多方参与机制。应健全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实施机制,培育更有活力、更有韧性的社会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多主体优势。

  高洪波:在完善城市内部保护传承体系的同时,也需要系统把握好不同城市间文脉符号的差异性,理解并尊重城市文化所固有的自然性、历史性和流动性三重属性。其一,尊重自然性意味着将城市视为特定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孕育的生命体,敏锐捕捉其山水格局、气候物候赋予的独特禀赋,如依山就势的层叠肌理、滨水而居的灵动韵律、风土物产塑造的生活节拍等,这些自然地理特性构成了城市最本我的空间语言与气质基调。提炼文脉符号需读懂地理之异,让城市形态呼应自然脉络而非凌驾其上。其二,尊重历史性要求我们重视城市的时光档案,审视不同时代在其物质空间与社会记忆中刻下的年轮,如标志性建筑或遗址留存、城市历史事件、居民生活习俗等。文脉符号的提炼应穿透表象,把握那些承载集体情感、体现价值传承的深层历史叙事,在时间纵轴上锚定城市文化坐标,使符号具有穿透岁月的厚重感与叙事张力。其三,尊重流动性则承认城市文化是动态演进的生命体而非僵化标本,它始终是动态发展的。提炼文脉符号绝非简单复制旧有形式,而需敏锐捕捉传统元素如何在新的社会需求与技术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们当下真实的生活实践、审美变迁与精神诉求如何赋予传统符号以新的生命。唯有同时秉持这三重基本原则,依托自然性以塑形,深掘历史性以铸魂,拥抱时代流变以创新,才能精准识别并萃取每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片段,实现“各美其美”的多样性魅力。

  4.城市文脉赓续的时代意蕴

  光明智库:新技术为城市文脉赓续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在技术赋能中,如何既保留城市文脉的精神内核,又让其与当代人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产生共鸣?

  高洪波:新技术为城市文脉的赓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首先,技术革新极大增强了城市文脉的可感知性。那些原本抽象、沉睡或仅存于文献中的历史场景、建筑风貌、传统技艺乃至市井生活细节,得以跨越时空限制,生动、具象地重现于公众面前,破除了历史与当下的疏离感。其次,技术本身正主动融入并重塑着城市文脉的内涵与发展方向。现代城市的基础设施、数字平台乃至市民的日常互动方式,都成为文脉演进的新载体与新符号。这些技术印记与传统的建筑、习俗共同构成了城市文化的底色,技术本身所蕴含的创新精神、效率追求与连接特性,正成为城市文脉在数字时代的新基因,拓展了其表达边界、增强了其可塑性。最后,也是最具革命性的,是新技术对城市文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为解读庞杂的历史文化信息提供了新工具;数字孪生、云计算支持对保护与更新方案进行动态模拟与优化;而社交媒体、短视频、沉浸式艺术等则创造了文脉内容传播与再创作的新形态、新场景。技术不仅为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提供了丰富媒介,更催生了全新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模式,使文脉得以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同时,深度融入当代生活肌理。

  黄鹤:在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技术方面,安全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改造技术,进一步支持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与适应性利用的双向需求。例如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灾害防范智能预警、建筑结构安全的低影响监测,以及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数字媒体交互平台等,都使得原有的保护改造技术有了更精细、更智慧的发展。在利用展示技术的发展方面,结合新技术(5G+VR/AR/MR)的沉浸式体验迅猛发展,其包含的艺术形式、体验性娱乐,与教育和大众媒体的融合势头不断增强。国内外结合数字技术的遗产展示及活化利用方式快速兴起,文化IP的迅速传播也对文脉传承起到积极作用。新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文化遗产当代时尚与创新气息,特别能够引发年轻人的关注与跟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明智库: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城市文脉的赓续对城市来说不单纯只有文化方面的意义,也可以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能。可否结合具体实践,谈谈城市文脉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刘士林:苏州、杭州是人文与经济相互赋能的样板城市,其传统特点是“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其当代特点是“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建设用地收紧、人口红利式微的背景下,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城市文脉赓续确已突破单纯文化方面的意义,更昭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从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动能来看,文化是重要影响因素。从城市治理和人文环境塑造来看,文脉赓续是重要基础和基因库藏。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要求来看,文脉赓续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提升市民幸福感、增强认同的关键环节。

  高洪波:确实如此。城市文脉赓续的价值远超文化保护本身,它通过激活历史资源与当代生活的深层联结,驱动空间功能再生、治理模式升级与经济内生动能转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在推动城市文脉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必须确保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是把握保护与活化的辩证关系,既要避免将历史遗存束之高阁的静态封存,也要防范过度商业化对文化本真性的侵蚀,在赋予传统空间当代功能的同时,始终坚守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二是摒弃简单移植文化符号或机械复制传统形式的做法,警惕表面化的仿古堆砌导致城市个性消解,深度解读地域特有的自然肌理、历史层积与生活智慧,使文脉元素与现代功能、审美需求实现内在融合。三是摒弃急功近利思维,建立长效机制,尤其要防范为短期政绩或经济效益进行的“运动式”更新。这种缺乏持续动能的突击改造往往导致文化项目昙花一现,真正可持续的路径在于构建多方参与的制度保障与培育内生动力,通过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主运营能力,使文脉传承成为融入日常、代际接力的持久实践。

  5.城市文脉赓续的人文关怀

  光明智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何解读城市文脉赓续中“人”的因素?

  刘士林: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人民城市成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的灵魂。实际上,在绿色、创新、人文、智慧等方面,国外城市也有在提,而只有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定位,才揭示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与其他国家城市化模式的本质区别,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具体到城市文脉赓续,也是如此:人民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民城市解决了城市文脉赓续“为了谁”这个根本性问题,也揭示了“人”作为城市文脉赓续核心载体的主体地位。

  姜波:从社会、民俗、生活角度看,“人”是城市文脉中生活方式、集体记忆、城市个性、社区认同的承载者,同时也是被影响者、受益者。所以,城市文脉赓续中的“人”的因素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应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文脉生态,鼓励市民参与到文脉赓续中,而不是成为单纯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文脉赓续真正裨益市民,增强城市吸引力、认同感。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理解城市的“乡愁”?

  刘士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也就是说,理解乡愁的关键不是“乡”“愁”,而在于“人”“文”,这是一个如何在城市现代化中解决人文关怀的议题,属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范畴。现代化不可逆转,城市化不可逆转,像古人选择“回归自然”或西方提出的“逆城市化”等方式,都不是解决现代人乡愁的正确选择和出路。我们的思路就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加重视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之路中的文化特质和人文关怀,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提供可以满足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理场景和精神要素。

  高洪波:城市的“乡愁”本质上是城市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发展脉络,它承载着一代代居民共同的情感体验、生活轨迹和精神归属。留住“乡愁”,其深层次的要求在于推动城市从“经济容器”向“文化容器”转变。这意味着城市不应仅着眼于效率、规模和经济增长,更要致力于成为容纳、滋养并传承其独特历史文化基因的有机生命体。真正的“文化容器”,必然会珍视并保护那些构成城市独特身份的历史建筑、传统习俗、艺术表达、生活方式以及市民间的情感联结,并鼓励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延续。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将文化价值、历史记忆和人文关怀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甚至更优先的地位,使城市的物质空间、社会氛围和精神气质都能体现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让城市成为居民心灵可以依托、情感得以安放、记忆能够生根发芽的“故乡”。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31日 07版)

[ 责编:姜姝琪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