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贾大山和他的“梦庄”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贾大山和他的“梦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12-03 03: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序跋】

  作者:康志刚

  贾大山有两条文学根脉,一是正定古城,二是正定的乡村沃野。当年,他就是以荣获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乡土题材作品《取经》蜚声中国文坛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他的创作理念与手法发生改变,而且更趋成熟老到,写出了《小果》《中秋节》《花市》《村戏》等短篇佳作,那清新简洁的白描手法和优美雅致的意境,颇有“荷花淀派”之神韵。这个时期他开始关注农民的精神层面,以及改革开放对他们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并且涉及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与干群关系,虽说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但所倡导的是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对当时社会环境中人性的丑陋与虚伪也极具揶揄和讽刺。而且,细节真实生动,语言机智幽默,具有一种超越时代的恒久艺术魅力。

  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思潮和写法让人目不暇接。大山老师却不为各种现代思潮所左右,执着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怀念那段下乡插队的日子。他曾向我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还是住在乡下好啊,院里种上几棵大树,吃过晚饭沏上一壶茶,往树下的靠椅上一躺,那才叫个舒服!”于是,承载过他青春梦想的正定县西慈亭村,成为他笔下的“梦庄”,当年与他朝夕相处的乡亲,也变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评论界普遍认为,“梦庄记事”系列是贾大山小说创作的分水岭,从此他将艺术视角转向人的内心世界。他写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命运和世态人心,对人性的恶也进行了剔骨挖髓般的剖析和鞭挞,依然以人物对话见长,但篇幅越发短小精悍。其冷峻深邃让人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孔乙己》,行文的简约清新又颇似孙犁的《山地回忆》《吴召儿》等经典名作。

  文如其人。贾大山为人厚重笃实、涅而不缁,他从不用花里胡哨的东西讨巧蒙人,所写全是生活的“干货”,就像他在《花生》一文中所说:“小时候,我特别爱吃花生。街上买的五香花生、卤煮花生,我不爱吃,因为它们是‘五香’的,‘卤煮’的。我爱吃炒花生。那种花生不放佐料,也不做过细加工,那才是花生的真味。”陶渊明在《饮酒》一诗中也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个“真味”,一个“真意”,道出了相近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曾记得,贾大山老师生前,床头时常放一本书,是那种小开本、装帧设计淡雅素朴、最适合在枕边阅读的书。那是孙犁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什么时候,也能出版一册这种版本的贾老师的作品集呢?这也是我和贾永辉(贾大山长子)共同的愿望。想不到,花山文艺出版社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决定将大山老师的“梦庄记事”系列与“古城人物”系列,分别编成两个单行本出版。

  1998年,也就是在大山老师辞世的第二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贾大山的第一本小说集。这一次,花山文艺出版社特意邀请民俗画家刘现辉为两本小说集绘制插图。为了让画家对作品人物所生活的环境有更直观的感受与了解,我们一同到正定古城和西慈亭村采风。在西慈亭,我们参观了贾大山旧居,从一面老墙、一棵老树,甚至一砖一瓦中,捕捉大山老师当年生活与创作的痕迹。正值春暖花开,在大山老师旧居那座原汁原味的农家小院里,我们嗅着淡淡的槐花香、从田野飘来的小麦的气息,仿佛再次感受到大山老师作品中浓郁的乡土气和那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能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贾大山老师创作于30多年前的精美小说呈现于读者面前,令人欣喜。这是吹向这个浮躁时代的一缕清风,对喜爱贾大山小说的读者朋友来说,更是一次文学的盛宴。

  (本文为贾大山小说集《梦庄记事》后记)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3日 15版)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