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青岛:铮铮琴声民为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青岛:铮铮琴声民为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1-10 04: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青岛人喜欢把自己的城市称为“琴岛”。

  的确,城如其名,“山如琴,海为弦,海风轻拂,波音铮铮如琴声”,这座城市先天就与音乐有难解之缘。

  对于这座叫“琴”的城市,不同时段的乐曲各有不同。在过去的一年中,聆听她的节拍,犹如听了一首酣畅优美的奏鸣曲,弹奏出了宏大的发展强音:《2021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中,青岛位列全国第8,是唯一进入榜单前十的北方城市;在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2020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青岛是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刚刚发布的《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岛继续榜上有名……

  更合拍的是,作为一座外向度较高的城市,尽管受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青岛依然将“六稳六保”“弹”得八音和谐。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整个城市奏鸣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响亮的主调

  一个做梦都在处理订单的上班族——发展的主旋律带来“幸福的烦恼”

  开放是青岛经济腾飞的起点,外贸在发展中每每扮演“关键先生”的角色。说起这一年的发展成色,需要先到外贸行业去看一看。

  从市政府驱车向北约4公里,就来到了青岛国际航运中心,这座56层的商务办公楼,一共入驻了48家企业,大部分从事外贸及海洋物流相关产业,可以说,这里是2021年青岛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高广强是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招商部负责人,也是大楼的“管家”。“我和你说4点,你就知道今年的外贸行业如何了。”高广强伸出了4个指头,一是作为高端商务楼,航运中心的租金不低(每平方米每天3元),大中型单位的租金都是百万起步,但是即使有疫情压力,也没有一个退租的;二是2021年,大楼的人流一直在增长,特别是五月份以后,到访的客户剧增,他们为租户增办了很多临时通行证;三是每到饭点儿,楼下的员工餐厅总是排起长龙,一直排到门口;四是夜幕降临,总有单位灯火通明,加班成为大楼常态。

  35岁的吴燕姣验证了高广强所说的话。吴燕姣在20楼办公,她是青岛全球捷运国际物流公司的操作员,主要工作是帮助客户预订船公司的舱位。国庆节前,在连续加班了几个月后,吴燕姣终于崩不住了,她跑到公司副总王胜那里掉眼泪: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太累了,连做梦都在帮客户抢舱位!

  哭完,她又笑了!因为这是幸福的烦恼,还有什么能比这个烦恼更“美妙动听”呢?

  “外贸产业超乎想象的好。”王胜说,中国疫情防控好,生产能力又强,催生了大量的国外订单。青岛全球捷运今年的预估产值有20多亿元,增长可观,很多一线员工收入也翻倍增长。

  数据也佐证了外贸从业者的感受。青岛海关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前11个月,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7734.3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同期增长35.7%,进出口增速在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一。

  外向经济的好形势,是青岛年度发展的一个缩影。2021年,青岛经济平稳前行,各行业高奏凯歌:前三季度,全市就实现生产总值10310.3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创近十年来最高水平……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发展是压舱石,发展的主调“上去了”,城市主旋律就精神抖擞地奏响了。

  优美的复调

  两个普通人的生计——稳就业与保活力的互相“唱和”

  就业被列为“六稳”“六保”之首,因为它是经济的“晴雨表”,又是社会的“稳定器”、民生的“基本盘”。稳与保,都要落实在就业上,搞好就业,就是实现保与稳的一箭双雕。细细体会青岛的“稳保”奏鸣,就能听到稳就业与保活力互相唱和而形成的优美复调。

  2017年,辛文飞从甘肃陇南来到青岛园林林业技术学校免费读书,成为东西扶贫政策的受益者。毕业后他决定留青发展,目前已被青岛保税区市政公司录用为巡管员,月薪5000多元。“现在我有女朋友了,我们一起决定留下来,这里环境好待遇也不错,青岛是我的福地。”

  为稳定就业,青岛从促就业、兜底线、优服务三个方面打出了组合拳。“截至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61万人,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的目标,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在日前结束的2021述职会上,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义瑛向全体市民进行了汇报。

  就业形势大好,一方面对“保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青岛为稳岗所拿出的“真金白银”,不啻为洒向市场主体的“甘露”,对经济发展和市场活力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促进效果。

  与辛文飞不同,年轻女孩王君选择了灵活就业,她的THE ONE花坊坐落在老城区方城路上的万科未来城,主要售卖鲜花和蛋糕。王君喜欢新媒体营销,花店90%的消费由大众点评、美团、淘宝等引流而来,主打产品是256元的鲜花+蛋糕套餐,每个月平均能卖七八十单,收入还不错。

  除了花坊收入,王君还可以享受政府的促就业补贴:政府每年会给她1万多元的社保补贴,因为店里雇了一个人,还会发给她2000元的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粗略算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2021年,青岛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灵活就业16条新政:鼓励老百姓以网络直播、物流配送、移动出行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截至目前,全市像王君这样实现灵活就业的已有5.44万人,这些人自享受政策扶持以来,已累计带动就业26万人。

  过去的一年,青岛围绕“产业、资金、人才、创新、生态”五大要素,全力打造创业环境,实现了“逆风飞扬”: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达1919.7户,创业密度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市活力与韧性展露无遗。

  “我们全家都在期待新生命的到来。”已经怀孕7个多月的王君说,新的一年她更有奔头了。

  幸福的和弦

  千万市民的同频共振——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

  “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康有为笔下的青岛,是这个城市130多年发展史上最生动的注脚。山海湾城,中西合璧,青岛不仅让亿万游客“倾倒”,也让一千多万青岛人引以为傲。

  人民城市为人民。2021年以来,青岛从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出发,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安排1100多亿元开展民生领域攻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保民生、保人气、保消费,让城市升腾起更加迷人的烟火气息,在整个奏鸣曲中,弹出无处不在的幸福和弦。

  周末,安徽路老舍公园的露天广场行人多起来,大家是来看老树根乐队演出的,这个乐队一共有6个人,平均年龄超过了65岁,他们手持电吉他、萨克斯、电卡宏鼓等小众乐器,演绎着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曲调,悠扬的旋律,跳跃的音符,伴随着阵阵海风,飘进了路人耳中。

  “生活如此美好,老年人也要让自己快乐,为年轻人做个榜样。”老树根乐队队长、电吉他手李铭济说。

  在老舍公园对面,是小红楼美术馆。受抖音和小红书上年轻人的热捧,这栋由百年老别墅打造而成的美术馆成了“网红”打卡地,迅速“出圈”。最火的时候,14.5元一杯的爆款奶茶,一天能卖800杯,5个店员忙得都没时间上厕所。

  一分钱广告费没花,咋就火了?老板孟繁荣说,因为他做对了一件事:向年轻人致敬!他改变了美术馆阳春白雪的“高冷”通病,向年轻化、平民化的视角贴近:“咖啡哪有上班苦”“我们如此热爱青岛”“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这些真挚的情感表达很快就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而年轻一代的传播能力和消费态度是超乎想象的。

  “留住年轻人、保住烟火气”,成为2021年青岛城市更新的主题之一。

  青岛西部历史城区文旅项目的改造运营也是围绕“聚拢人气”展开的。在入冬后的第一场雪中,记者来到宁阳路银鱼巷、广德里1898两个项目探访,探访当天正值冬至后的第一场雪,雪花纷飞中,仍有不少市民在拍照“打卡”。两个项目的负责人均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文化赋能,以新业态来吸引青岛人特别是年轻人来此休闲消费,兼顾旅游人群。

  在政府主导下,一系列“聚拢人气”的活动铺展开来:老舍公园城市音乐角、教堂广场美好生活周、银鱼巷夏日市集、宁阳路吉祥趴梯、艺术四季专题展……犹如打开了一个个盲盒,带给年轻人无限惊喜。

  作为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公共服务不可或缺。2021年,青岛下发了2500万元资金,以消费券等方式鼓励市民进行文化和旅游消费,将“幼有所育、劳有应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贫有力助”的民生幸福网织得越发紧密。

  铮铮琴声民为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城市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又成为城市不断前行的动力。就像这首歌——“这是我可爱的家,名字叫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每当唱起它,青岛人总是那么发自肺腑。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01版)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