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夏至已过,走进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栗木坑村,乘缆车上篁岭,仿佛身处画卷中。梯田上,数百栋飞檐翘角的古宅错落分布。古树冠盖如伞,溪水淙淙流淌。这里游人如织,他们或在阁楼上感受“晒秋”,或在非遗工坊体验徽州三雕,或在特色店铺购物。
游客在栗木坑村拍照。资料图片
“恰逢假期,我们全家到婺源感受乡村,这是我们向往已久之地。白天,赏江南古村,品农家美食;夜晚,听蛙叫虫鸣,赏银河星空,舒服得很!”来自辽宁的游客吕琪说,这种乡村风光满足了自己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篁岭位于栗木坑村南部,村民房屋建在陡坡上,“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晒秋的民俗。晒秋,因平地稀缺,村民利用屋顶窗台或搭建的晒架晾晒农作物,形成独特的农业景观。晒秋不只是在秋季进行,而是“四季皆可晒”。望着热闹街景,栗木坑村党支部书记曹石泉感慨不已:“过去篁岭上的山路是黄泥巴拌石子,下雨就打滑。大伙只得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水稻、捡一点茶籽度日,一个汗珠摔八瓣儿,好多壮劳力不得不下山讨生活。不少老屋空了,田地荒了,眼瞅着村子要散……”
转变发生在2009年,婺源县探索政府主导、集体协作、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引入企业开发篁岭旅游,在山下建设新村庄,通过产权置换引导篁岭村民搬迁至新村。两年后,篁岭脚下,新村落建成了。
改造开发过程中,婺源县通过景区带动新建学校、修路铺桥、拉线接网、处理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发展民宿酒店、乡村酒吧、农业观光等服务业态。栗木坑村组织上百次村民会议集思广益,景区租赁村里的土地林地,并与当地农户成立合作社,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我们创新‘生态入股’保护绿水青山,把古树、水口林等生态资源租给景区,租金连年涨,今年可到手65万元。这笔租金和土地流转等费用纳入村集体经济,年底给村民分红。”曹石泉说。
栗木坑村篁岭晒秋景色。资料图片
2014年篁岭景区正式对外营业,给栗木坑村及周边村子带来“流量”。“把‘流量’变为‘增量’,村里安排村民参加旅游业培训,鼓励乡亲们去景区工作或自主创业,镇里干部也定期过来指导,大伙越干越有信心,称赞‘栗木坑’的‘坑’是聚宝盆呢!”曹石泉进一步解释,“景区按照‘每户至少一人’的标准聘用搬迁村民。瞧,前方就是咱村的‘晒秋达人’。”
不远处,“晒秋达人”汪杏花哼唱乡野小调,在屋檐支起硕大的竹匾晒秋,辣椒的红、菊花的黄、芸豆的白等颜色交织,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这份工作方便照顾家庭,还有五险一金,每年到手至少这个数!”汪杏花伸手比了个“五”,“加上分红等进项,腰包更鼓了,朋友夸我的气色越来越好。”
乘缆车下山,出口处是篁岭土特产集市,50多个摊位依次排开,水果、茶叶、木雕等商品琳琅满目。栗木坑村跟景区商议“六户一个摊位”,把集市交给搬迁村民经营,每年抽签决定摊位位置。“其他村民忙着开民宿农家乐,实在抽不出身摆摊,便把摊位给了我。我在这里卖酱菜,只缴纳管理费和卫生费,平均每天到手200多块。”摊主曹松钦很是满足,“我还把房子租给他人开民宿。各种收入算下来,一年有25万元以上。”
来到篁岭脚下,平坦宽敞的马路穿村而过。马路两侧有商业街,游客们可在民宿阅读品茗,可在饭馆大快朵颐,还能在汉服店试装换衣。截至目前,栗木坑村有350多家农家乐民宿、40多家汉服妆造店。2024年,篁岭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景区客流量年年增加,可村子承载力有限。为了让村民的经营没有后顾之忧,江湾镇争取专项资金为村子扩宽马路、搬迁线杆、提升人居环境。”曹石泉说。
路过“三春里”民宿,老板曹钳松热情地迎了上来,邀请记者去他家看看。走进民宿,房间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窗外,青山流水、花黄菜绿。“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记者感叹。
“每间房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经营之道多着呢!我加入村里的民宿管理协会,还参加县里‘宿小二’培训。认真‘深造’后,把此前18间简约房改为9间精品套房,净收入不降反增。”曹钳松十分自豪,“守着自己的家,既踏实又能赚钱,日子美嘞!”
“乡村旅游是富民产业。”曹石泉补充道,“跟曹钳松一样,90%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户均年收入从1.5万元涨到16.5万元,生活越来越富裕。”
如今,栗木坑村村民的“晒秋”有了更为丰富的形式。“这是乡村振兴路上,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曹石泉带记者到了正在建设的乡村振兴综合楼。“村民民宿接待能力有限。村里争取了乡村振兴资金修建这栋楼,招待大型旅游团队。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0万元,等这两个项目营业又会上涨。”曹石泉向记者发出邀请,“到时候你们再来,村子会更好!”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6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