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在线演出不必止步于“权宜之计”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在线演出不必止步于“权宜之计”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3-24 03: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评析】

  作者:吕珍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近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多地出现反复,线下演出也正经历着一场“倒春寒”,戏剧、音乐会、展览等人群聚集性活动纷纷取消。为了满足特殊时期观众的欣赏需求,各地文艺团体加大对优质文艺内容的在线供给,推出多种线上演出活动,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振奋人们的抗疫信心。

  线上演出在其兴起之初,本是线下演出的替代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线下演出几乎完全停滞,“云剧场”“云演出”“云艺术”等在线演艺成为防止观众流失、减轻运营压力、丰富自身业态、辐射更多受众的首选之举。经过两年多的探索,线上演出已不再仅仅是疫情时期的“权宜之计”。观念、技术和表演层面的创新,越来越成熟的演出效果,使“后疫情时代”的线上演出成为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经济的观演新形态。

  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演出,线上演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更加开放、便捷、多样的观演关系。观众虽然不在演出现场,但可以通过弹幕、聊天等形式,实现与演员和其他观众之间的实时互动,改变了线下演出的单向输出模式,使交流更加直接、高效,也激发了观赏热情。同时,与线上传播渠道宽、范围大、内容灵活的特点相适应,线上演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观赏体验。如最近举行的周杰伦唱聊会,将华语乐坛的几位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以小型室内派对的形式,颠覆了传统演唱会一唱到底的模式,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享受。一些线上戏剧在演出时插入彩蛋式的小节目,将实体剧场中舞台大幕后面的神秘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如演员化装、试音,演奏员练乐,舞美人员准备,导演与舞台监督的交流等。这些在线下演出中难以见到的画面,增加了观众对戏剧的认知,拉近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使一些原本沉寂的艺术家表现出“流量明星”的粉丝影响力,可谓线上演出对线下演出的反哺。

  借由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线上演出可以打造出不同于实体剧场的特殊体验。在疫情初期,多数线上演出采用的是手机端与线下演出即时同步画面的初级直播形式,如今的线上演出则越来越主动地通过技术上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更具艺术品质的网络表达空间。AR、VR乃至X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开创了多场景、创新形态的演出模式,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在一些线上演出中,观众甚至能够自由选择全景或局部视角,既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群像,又可以仔细观赏某个演员的面部特写,这是线下演出难以实现的。这种更加细节化、精致化的追求,弥补了线上演出氛围感和仪式感不足的遗憾,带来全新的,甚至是更加超值的娱乐享受。没有了现场演出的压力,表演者也可以获得更自由、更放松的表演环境,更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创作。

  此外,线上演出还能突破线下演出票价较高、场次有限、座位有限等局限,以其低廉甚至免费的经济优势、几乎零界限的空间和时间优势,将有观赏需求却无法到达演出现场的潜在观众群体,转化为更加庞大的线上观众群体。

  当然,作为一种新事物,当前的线上演出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线上”观念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制作成本与盈利之间的平衡、具有黏性的观演交互模式的创建等。但可以明确的是,从疫情初期迫于无奈的被动应对,到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差异化路线的主动选择和探索,线上演出正在逐渐摆脱作为线下演出替代品的附属地位,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演出形态。日益多元化和分众化的用户需求,为线上演出提供了持久的驱动力。相信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线上演出有望与线下演出形成既彼此竞争又互助共生的关系,共同构成演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4日 02版)

[ 责编:徐皓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