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5-10 05: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国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

  作者:龚旗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强调,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自2020年起,教育部在有关高校实施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两年来,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强基计划”要求,以“选才”和“育才”两个方面为重要抓手,不断改革探索,努力开拓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新路径。

  一是深刻把握“强基计划”内涵,投入更多力量建设基础学科。“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强基计划”不仅是招生计划,也是培养计划,更是发展规划。考生选择高校、选择专业,归根结底选的是未来的发展。只有加大投入把基础学科建设得更好,让考生和家长看到从事基础研究的光明前景,才能让基础学科广聚英才。

“强基计划”的高校实践

  4月22日,中学生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使用仪器观察化石。王正摄/光明图片

  二是创新课程建设,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成长持续赋能。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向课程建设要质量。要抓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打造多层次、特色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要切实提升课程建设的精细化水平,做到因课制宜、因时而新。北京大学专门开设了“博雅理学讲堂”和“博雅人文讲堂”两门课程,延请知名学者主讲,从经典原著和前沿研究出发,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各相关院系根据培养目标,凝练核心课程体系,为“强基计划”学生制定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教学计划;各课程深化教学方式改革,运用翻转课堂、自主研讨课、小班课、研究性教学、实践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是设计贯通培养方案,强化科研育人功能,畅通“强基计划”学生的成长路径。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关键在于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更加通畅。要紧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一目标,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探索未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提前接触、参与科学研究,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北京大学鼓励专业基础突出的学生通过免修考试,完成基础课程模块的学习;增设荣誉课程,采取讲课和自学相结合、课程修习和科研训练相结合、基础和前沿相结合的模式,将本科课程与研究生课程有机衔接;将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实验平台向“强基计划”学生全面开放;每年提供数百项科研课题,实现“强基计划”学生本科学习期间科研训练全覆盖;鼓励推动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训练成果显著的“强基计划”学生,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到本校或其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紧缺学科继续深造,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培养时间,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建设交叉联合培养平台,拓宽“强基计划”学生的发展空间。学科交叉融合是新的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的催化剂,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学科交叉领域。北京大学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的培养理念,设置了“1+30”的“本专业+双学位/辅修”培养方案;各学部设计推出了一系列跨院系、跨学科的培养项目;各院系开设了一批跨学科专业课程,供“强基计划”学生修习。

  五是发挥资深学者以才育才、言传身教作用,提高“强基计划”学生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资深学者德高望重、学识丰富,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强基计划”要通过多种方式,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北京大学聘请院士、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流学者担任“强基计划”班主任和导师,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和多名跨学科导师,在思政教育、课程学习、自主科研、学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实现全人培养、全面成才。

  我国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强基计划”的设立目标就是为新时代选拔培养基础学科及国家急需紧缺学科的优秀人才。高校要抓住机遇、夯实基础,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优化基础学科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0日 14版)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