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08-01 02: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成长】 

  讲述人: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武夫波

  五年前,我从北京博士毕业,同大多数毕业生一样,面临去哪里发展的问题。重庆重要的城市定位、宜居的生活环境,理想与烟火气息的完美结合深深吸引了我,最终我选择到西南政法大学工作。

  青年教师的工作忙碌而又充实,备课、上课、阅读文献、外出调研、撰写论文、指导学生、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事情接踵而至。入职之初,领导前辈教导要站好讲台。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我到重庆各地拍摄,用镜头记录重庆的变化,用照片增强教学感染力。照片中,学校南门外十多年前的梯坎,如今已成熙攘热闹的聚集地;正在“浮出水面”的地铁十五号线与往来穿梭的公交车,共同见证了校与城的变迁。

  为了在青年群体中用视频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我想到发源于石柱的民歌“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哦”,让人仿佛看到了墨绿群山包裹着的一个个乡村。于是,我带领学院石柱籍同学一起从身边寻找故事,拍摄了《在乡村振兴中展示青年力量》宣传视频。一个个鲜活的素材,一次次感人的经历,让人不禁感慨重庆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在2021年交出这张答卷的来之不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的成长要融入地方、融入国家的发展中才有意义。2018年,我组织举办了有关政治、法律哲学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院校的青年学人来重庆交流、研讨,增进对重庆的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对重庆市常态化疫情防控政策进行研究,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深入重庆多个区县政府、街道、乡村进行调研。这几年,我还围绕重庆人才品牌、公务员素养、基层派驻等问题进行研究,承担了一系列研究课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研要接天线,也要接地气。为了将研究专长转化为可用经验,我多次为成渝地区城市相关部门开展讲座与培训,针对受关注的公务员法治素养、传统治国理政经验等问题进行讲解。今年,我获评共青团重庆市委、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选树的“双城青才校园先锋”先进个人典型。一直以来,我努力用自己的专业、专长服务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成长。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为此我发起了“与文读书”会。五年来,我们先后义务举办了100期读书会,有超过5000人次参与。从读书会里走出去多位名校博士、硕士;有的人考上了重庆某县的选调生;还有人选择毕业后到重庆巫溪县支教,在脱贫攻坚时用教育扶贫,在乡村振兴时用知识改变生活。

  凭栏嘉陵江边,岸阔樯稀波渺茫,满目山河增感慨。我时常思考:十年间,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高校教师,见证了个人的成长和重庆的发展变化。下一个十年,迎接我的是云霞暮霭,亦会有疾风骤雨,我将继续在教学科研中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1日 05版)

[ 责编:陈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