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2-12-28 03: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维宏 徐秀慧(分别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省社科基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雾峰林家以台湾五大家族中抗日最力而闻名,其中以族人林献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组织一系列文化抗日活动的事迹最广为流传。林家堪称满门英烈,除林献堂外,林朝栋祖孙三代人亦值得铭记:林朝栋于中法战争中抗击法国,林季商于清末民初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林双盼与林正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革命,这些可歌可颂的事迹代表百年来不同时期台湾人不变的爱国情怀。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坐落于北京台湾街五桂楼的林献堂抗日事迹陈列馆

  保卫祖国,抗击法国、日本入侵的林朝栋

  林朝栋又名松,字荫堂,祖籍福建漳州,于1851年出生于阿罩雾庄(今台湾省台中市雾峰区),是清廷福建陆路提督林文察之子,也是自迁台祖先林石以来的雾峰林家第六代。他幼时喜爱兵书,好练武。1864年父亲林文察过世后,他世袭骑都尉。虽然父亲为清廷要员,但是林朝栋对于考取功名不抱兴趣,他的青年时光和台湾其他大族的族人类似,主要专注于家族自身的事业。

  然而时代并不能让林朝栋独善其家族。1881年5月岑毓英调补福建巡抚,辖管闽台地区。次年福建巡抚岑毓英来台湾视察,决定建立新府城(今台中市),于是召集当地士绅企图整治泛滥频繁的大甲溪。正值32岁盛年的林朝栋响应了岑毓英的号召,率领数百名壮丁协助工程且颇有成效。岑毓英满意于治大甲溪成果,留下诗作“甲溪如海阔茫茫,痛涉民间历是伤。昔日帝封今有奠,狂澜自此庆安详”。林朝栋因治水工程改善当地民生而获岑毓英信任,日后岑毓英将林朝栋举荐给他的后继者,也就是台湾建省的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林朝栋与刘铭传初识于岑毓英的举荐,却是深交于戎马倥偬。自孩提时起,林朝栋就不愿以科举仕进,即使在妻子杨水萍(1848—1930)劝说下也未改其心意。但历史呼唤他走上另一条通往国政的道路。1884年8月,中法战争中的马尾海战爆发。岑毓英此时已升任云贵总督于越南与法军作战,刘铭传则来台督战,任命林朝栋率领栋字营前往支援台北战线抗击法军。林朝栋在夫人杨水萍协力下多次击退法军,最终促成中方胜利,因此深获刘铭传信任。战后全台乡勇营多被裁撤,唯有林朝栋与张李成两营被保留纳入清军。中法战争的胜利成为台湾建省的重要契机,林朝栋也在台湾建省后受到重用。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雾峰林家第六代林朝栋在漳州。

  林朝栋所参与的中法战争是清末少数抗击帝国主义成功的事例,可惜这场胜利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年的东南沿海和平。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清廷战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当1895年日本欲接收台湾时,林朝栋的栋字营协助唐景崧在台抗击日军,欲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林朝栋与栋字营代表着台湾人民心向祖国、不愿成为日本臣民的决心。可惜最后事与愿违,清廷1895年5月21日批示:“办理台湾文武各员。已有旨饬令内渡。未便再令留台守候。”于是林朝栋奉清廷旨令内渡。

  1895年内渡的驻台湾官员,其去处据《清实录》记载大多“归闽序补差委”“仕途拥挤”,大部分人仕途止步于此。因此1895年林朝栋内渡以后的事迹,一直以来也鲜为人所注目。事实上林朝栋在蛰伏四年以后,又再度受到清廷的起用。这次的起用与时任两江总督的封疆大吏刘坤一有着密切的关系。

  刘坤一在甲午战争时于山海关抗击日军。甲午战争后刘坤一曾写信给台湾巡抚唐景崧,称割让台湾是“欲令赤县沦为异域,苍生变为左衽,凡有血气,孰不疾首痛心”。刘坤一不仅坚决反对割让台湾,更曾提出与日本进行持久战的方案,但未获清廷认可,因此一直为割台一事抱憾。林朝栋内渡后与刘坤一结识,两人“每谈时事,义愤填膺”,为保台抗日一事互有知遇之感。1899年5月林朝栋被召见至京,刘坤一随即对朝廷举荐:“该员为已故提督林文察之子,原籍台湾,胆识俱优,不愧忠勋后裔。中、法之役,以候补郎中,随同已故巡抚刘铭传办理台防,杀敌致果,卓著战功。”刘坤一更盛赞林朝栋“廉补英伟,晓畅戎机,于闽、浙沿海情形,尤为熟悉”。

  1899年8月林朝栋受命驻防江苏“海州、赣榆一带”,此处是当时中国沿海防务的关键,在甲午战争时海州一带就曾成为战场。清朝官员盛炳纬上奏“海州所属之青口镇。为沿海要隘”,言明此地失守将令补给断绝。林朝栋被任命于此地驻防,既是刘坤一对林朝栋的充分信任,也显示了林朝栋因台湾一地的军事经验,被清廷委以沿海防务的重任。他在此“就近招募徐、海勇丁一千五百名,认真训练,相机守御”,协助祖国的沿海防务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任内海晏河清,近海无事。1900年后,林朝栋听闻日本即将入侵福建的传闻,于是与其子林季商返回福建,密切关注局势发展。1901年林朝栋父子参与清廷的庚子新政,在福建省开办樟脑实业,从经济层面对抗日本人经营的樟脑业,因此为日本政要后藤新平所忌惮。可惜林朝栋最终于1904年过世,留下未竟的事业交与其子林季商。

  林朝栋曾经只是台湾众多士绅家族的其中一人,却屡屡受到岑毓英、刘铭传、刘坤一等清廷封疆大吏的另眼相待,屡次被委以重任,成果显赫,可知其脱颖而出并非偶然。纵观林朝栋生平,无论身处台湾或江苏北部,还是福建厦门,其关怀的重心始终是我国的沿海防务。他的仕途与人际往来,都与近代的中国人事密不可分,参与中法战争、乙未抗日等重大历史事件,是清末抵抗帝国主义入侵,坚决捍卫我国疆域的杰出代表。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林季商脱离日籍的公文件

  “林季商涉入厦门的抵制日货运动,是当地反日的先锋”

  1904年继承父亲遗志的林祖密,名资铿,字季商,出生于1878年。他的年少时光是在台湾的动荡年代度过的。在父亲林朝栋与母亲杨水萍的带领下,十七岁时就已亲身经历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5年乙未抗日后,随父亲内渡祖国,不久,他奉父命回台管理家族产业。年少时所经历的抗法、抗日经验,使林季商兼具勇猛果敢与深思熟虑的性情,更砥砺了他热爱祖国、抵抗帝国主义的信念与决心。

  1904年父亲过世后,林季商借由奔丧的机会全家迁回厦门鼓浪屿,这个选择来自他对时局的敏锐感受。当时鼓浪屿为中国的两个公共租界之一,日本人在此权倾一时。如1903年的《大陆报》中记载:“福建厦门道南有鼓浪屿者,现已全岛割与各国为公共地。四月初五日,为实施之期。……而各国则推日本人为主人翁。呜呼。”一时间鼓浪屿成为日本人所主导的公共租界,在清廷的社稷将倾之际,林季商则矢志不渝选择在鼓浪屿对抗日本人,多次策划抵制日本的民族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辰丸”事件后的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争取鼓浪屿租界华人董事。

  1908年2月,澳门商人走私日本军械由日本轮船“二辰丸”运抵澳门,被清廷广东水师缉获。此件军火走私案由于罪证确凿,船主当场承认罪行,本无疑义。然而日本反倒要求中国为扣押“二辰丸”一事道歉赔偿,并且表明不惜为此诉诸武力。最终清廷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向日本屈服,甚至惩处了扣留“二辰丸”的相关官员。消息传出举国哗然,莫不以为国耻,粤商自治会发起了抵制日货活动。林季商同样愤慨日本的侵门踏户之举,于是响应广东、香港、澳门的爱国同胞,于厦门一地组织抵制日货活动,回击日本对中国司法权的粗暴干涉。厦门鼓浪屿为当时列强设置领事馆的国际场域,因此林季商在此地的抵制日货活动为列强所注目,令日本在国际上颜面尽失,也使林季商为日本人警戒注目。如日本驻厦门领事菊池义郎向日本国内报告:“林季商涉入厦门的抵制日货运动,是当地反日的先锋。”

  林季商很早意识到鼓浪屿在中外的政治经济角力之间的关键作用,更观察到当时租界事务皆为外人主导,难以维护国人利权,因此争取鼓浪屿租界的华人董事,当时的《华商联合报》《外交报》皆记载了林季商争取华董一事:“厦门鼓浪屿为公共租界向无华董,地方利弊悉由西人主政,是以华人利权损失不小,现经林季商观察出而力争,西人始允添设华总董一名参议租界各项要事。近闻被举者为林尔嘉京卿,已由兴泉永道照会各领事,经其认可矣。”据资料,清廷原先推荐的华董人选为林季商,但日本政府因林季商在“二辰丸”事件后的反日活动而反对,因而改任命林尔嘉为华董。林尔嘉(1875—1951)为板桥林家之后,长林季商三岁。自乙未割台以来,林尔嘉与其父林维源不愿做日本臣民,举家内渡定居厦门鼓浪屿,类似于林朝栋、林季商的选择。林尔嘉曾于1908年的南靖大水时捐献救助并组织侨胞、香港同胞募捐,重视实业建设。相似经历以及相近的理念、实践,或许都是林尔嘉被推举担任领事会华董的原因。此事也是殖民地台湾人为了争取民族权利,撤退至大陆的板桥林家与雾峰林家之间携手合作、一同与日本人角力的一个例证。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雾峰林家宫保第

  林季商参与光复台湾事业,是第一位恢复祖国国籍的殖民地台湾人

  林朝栋一生为抵抗外敌入侵奔波于中国东南沿海,然而乙未割台以来对外的不平等条约的沉重枷锁,以及各种改革维新的失败,此时清廷早已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在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中艰难航行。相较于父亲身陷晚清困局,林季商则面临了辛亥革命前夕的时代洪流。在经历中法战争、乙未抗日的过程中,通过接触父亲以乡勇为主体所组织的栋字营,他多次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最根本的诉求就是抵抗帝国主义、保卫家国。例如“二辰丸”事件后组织的抵制日货运动,就是林季商对群众诉求的回应。然而在这些事件中清廷的决策却屡次背离人民,也使林季商发觉清廷早已病入膏肓,无力承载新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他身为清廷官宦世家之后,却未选择继续效忠清廷皇室的原因。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以及光复台湾的事业。

  当辛亥革命成功后,林季商随即表明恢复中国国籍的愿望。1913年11月18日林季商得到中国内务部发给的“许字第1号”恢复国籍执照,是1895年台湾沦陷以来第一位恢复祖国国籍的殖民地台湾人。其中较少为人所知的是,林季商更谋划着光复台湾,以期台湾同胞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清末民初之际林季商即与革命党人保持密切联系,其中一个主要的支持对象是著名革命家罗福星。1912年罗福星奉孙中山委派到台湾省成立中国同盟会支部,1913年4月在台湾省苗栗县召开同盟会台湾支部大会,罗福星撰写《大革命宣言书》,痛斥日本人据台后所做的诸多暴行,公开号召“在日本强权压制下的台湾人民,除以革命手段推翻日本帝国主义以外,别无自救之路”。罗福星主张以武装革命推翻日本殖民统治,身为台湾世家大族族长的林季商正是罗福星最主要的支持者。

  1913年9月罗福星的组织偷取新竹大湖支厅的枪支,日警循线追查,同盟会各地的组织遭到侦破,罗福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他在被捕后的自白书中说道:“我二月视察台南一带地方,林季商之会已有二万会员,今有四会(指福、广、闽、林季商四党)联合,称之为华民连络会馆。”相关人员遭受审讯时也指出了幕后主使为林季商,“这次受革命阴谋事件所牵连在台北、台中、嘉义三厅下的被告,都完全一致地说主谋者是林季商。”运动的组织者罗俊还叙述“两三年前在厦门受到林季商的会见”。也就是说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已与林季商交游,可知林季商谋划光复台湾、两岸统一的愿望已久。1914年2月10日,《台湾日日新报》刊登《阴谋事件涉林季商关系——牵连者的调查》更确切记载林季商“请求中国革命党之应援,以排除日本人在台湾之统治权为目的”。这些报道都指向林季商是1913至1914年于台湾发生的武装抗日事件的主谋。碍于林季商在台湾的影响力,日本于1915年4月将林季商除籍。林季商也从此不再返台,义无反顾地参与包括讨袁护法等当时中国革命未竟之事业。

  林季商恢复国籍后,兄长林仲衡以於陵陈仲子的典故称颂其不食日本的不义之禄。祖国的革命者们也没有忘记林季商,1915年林季商返回福建后不久,孙中山先生随即派秘书徐瑞霖联系林季商,林季商也在此时正式参加中华革命党。在讨袁护法之役期间,福建省为袁世凯的旧部李厚基所据,李厚基曾先后支持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又曾在日后的“台江事件”中协助日本帝国主义者镇压学生的反日斗争。为了抵抗军阀李厚基,1918年1月孙中山先生委任林季商为闽南军司令,林季商受任命后于德化、永春两县策划起义,又收复莆田、仙游、永安、大田等七县,沉重打击了李厚基的势力。此时林季商有感于闽南军缺乏军事骨干,于是同年在漳州文昌宫创办“随营军校”,训练陆军骨干,其构想要比著名的黄埔军校还早了五年。

  1921年4月广州政府成立后,福建各界提出了“闽人治闽”的口号,反对军阀继续统治福建,于是推举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林森为福建省长,林季商因曾治九龙江水运的经历担任福建水利局长。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林季商继续于鼓浪屿与有志之士合作,他在这时结识了日后的开国元勋叶剑英,叶剑英还曾到访林季商鼓浪屿的住处,两人既是革命同志,也是莫逆之交。此时还与新加坡华侨林少颖合作,组建“护法建国军”担任其高级参议。可惜的是1925年8月,林季商为革命工作前往漳州时,被北洋军阀李厚基的旧部师长张毅所捕,于8月24日被杀身亡,就义时年仅47岁,未能看见革命的成功以及其心心念念的台湾光复的一日。林季商虽身死魂却未灭,其子女林双盼、林正亨将继续践行林季商未完的志向。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1936年,林正亨母亲郭玲瑜与六子女在雾峰林家合影,左三为林正亨。

  林双盼与林正亨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

  1918年出生于鼓浪屿的林双盼,幼年看着父亲林季商从事国民革命而成长,度过家风较为自由、充满新知的幼年时光。可惜的是7岁时父亲林季商逝世,母亲郭玲瑜只好带着林双盼回到雾峰林家的老家台中。此时林朝栋的夫人杨水萍已经77岁,她特别关爱远方归来的孙女林双盼,然而不同于鼓浪屿林季商的新派作风,台中雾峰林家仍然深受传统礼教束缚,为了抵制日本人的殖民教育,林家自请教师在家办学教育孩子,他们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外界。林双盼的女儿林力曾说:“母亲最不陌生的是《红楼梦》,《红楼梦》里描写的几乎就是她的真实生活。”家中的女性平常深居闺阁,成长后大多为家族联姻。然而曾居于鼓浪屿见过外面世界的经验,既使她痛感于日本对台湾的殖民压迫,也使她难以适应家族中的传统礼教束缚。年幼的林双盼暗自起了离开台湾家族的念头,她想要重新回到辽阔的祖国大陆。1936年秋天,为了避免如姑姑姐姐们一般走入家族安排的婚姻,18岁的林双盼和家里的姐妹四人相约一起出走。然而临行前三个姐姐都却步于未知的远行,只有林双盼坚持回到祖国大陆。从鼓浪屿到台湾再到上海,林双盼踏上了父亲林季商与祖父林朝栋都走过的旅程。然而可能她自己也没想到她将走得比父亲、祖父都更远。

  林双盼先坐船前往上海,计划与家族的兄姐会合。然而1936年的上海局势混乱,兄姐都已离开上海。此时林双盼还不会讲普通话,要重新找到兄姐可谓困难重重,但她经过多方打听后辗转来到南京,最终居然找到了在金陵大学读书的姐姐林双吉。林双吉感叹妹妹只身离家千里的勇气,之后协助妹妹入南京东方中学就读。林双盼在半年内就学会了普通话,使她可以和祖国同胞自由交流。然而平稳的时光没能持续多久,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她与同学离开学校参加南京学生抗日救援会宣传抗日救国,并组织群众进行防空演习。1937年12月南京沦陷的前夕,她侥幸随着人群离开南京城。随后日军的暴行深深刺激了她,祖父、父亲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志业,冥冥之中再度交棒到林双盼的手上。

  林双盼抵达长沙后,进入为流亡学生开办的“第三中学”就读,认识美术教员刘天伟等人,加入读书会阅读大量社会主义书籍,随后前往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中共南方局妇女组副组长张晓梅安排林双盼前往重庆妇女难民服务队工作。设于重庆的南方局是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国统区与沦陷区进行革命斗争的隐蔽战线机构。南方局以周恩来、博古、凯丰、吴克坚、叶剑英、董必武六人为常委,因此林双盼也在此处与父亲的旧友叶剑英重逢。令林双盼感到意外的是她也在此处再次见到了兄长林正亨。

  林正亨1915年8月生于鼓浪屿,长林双盼三岁。他曾就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后因痛感于殖民地台湾人受日本人欺压,决心投笔从戎。1937年林双盼前往南京不久,林正亨也考入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后于1939年毕业,1940年1月参加广西作战的昆仑关战役,1944年更参与缅甸战役,身负重伤艰难地返回重庆,当时国民政府对其不管不顾。之后林正亨在林双盼的帮助与介绍下,在朱学范领导的中国劳动协会工作,思想开始转变,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林正亨受朱学范指示带领台湾青年返台进行隐蔽战线工作。1949年其组织成员傅世明被捕,林正亨被傅世明供出,以违反该年5月国民党通过的《惩治叛乱条例》为由在台北家中遭逮捕。因为顾忌于林正亨是雾峰林家族人,当时国民党曾要求林正亨悔过换取减刑。而林正亨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遭判处死刑。1950年1月30日,林正亨慷慨就义。绝笔诗《明志》云:“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

  令人感慨的是,林季商是辛亥革命后第一位恢复国籍的台湾人,其子林正亨却成为台湾光复后第一位因国民党的《惩治叛乱条例》遭枪决的台湾人。林正亨牺牲后台港报纸刊发消息,林双盼对于兄长的牺牲痛心不已,寻找党组织获同意安置遗属。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林正亨为革命烈士。

  战后林双盼认识了董必武的秘书鲁明,之后与鲁明结婚。婚礼上,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在红绸上签名,见证两岸同胞的结合。战后林双盼曾任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校长,为祖国的文化、教育建设工作奉献心力。两岸开放探亲后,她曾数度希望回台探亲但都遭到台湾当局拒绝,最终于2010年辞世,生前一直盼望着两岸重归统一。

  纵观林朝栋、林季商、林双盼与林正亨等台湾雾峰林家三代人,经历了百年来清末、辛亥革命、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建立,他们的一生正好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他们的坎坷经历显现百年来两岸命运的休戚与共。他们在不同时期抵抗帝国主义的入侵,为保家卫国付出心力乃至生命的事迹,更是台湾人民热爱同胞、心向祖国的具体明证。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台湾雾峰林家与闽台近代革命史”〔项目编号:FJ2020JDZ027〕的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8日 16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