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5-10 04: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者:肖兴志(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全球多重危机叠加,个别国家公然鼓噪分裂对抗,“脱钩断链”风险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如何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稳定经济大盘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物理学意义上的“韧性”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经济主体在受到外部冲击后抵御危机、实现恢复、自我更新、重新定位和创造发展新路径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等作出重要部署。确保产业链稳定和安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助于降低“卡链”“断链”风险,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夯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链运转实现总体稳定,保障政策日臻完善,依靠产业链的稳定运转,我国经济韧性强和基本面长期向好的态势得以长期保持,为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和安全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全球竞争格局迎来重塑期,新问题和新挑战接踵而至,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全方位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实体经济行稳致远提供高效精准支持。

  1、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补链”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决定了任何一国或地区的产业链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产业链稳定安全需要世界各国共同维护。然而,部分国家试图以制造业回流、核心技术断供等行为扰乱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发展中国家如果不取得重大原创技术突破,就可能产业链受制于人、失去高端技术话语权,也就难以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面对这种形势,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高端产业、民生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571.6万人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012年的1.98%提高到2021年的2.44%。同时,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为抓手,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半导体、通信、电子、新能源汽车、医药产业链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及时缩短了“卡脖子”技术清单,快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日益上升,补短板、强弱项取得显著效果,有效规避了全球脱钩断链风险,科技自立自强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起到了关键引领作用。

  2、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开拓“强链”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据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数据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要业态体现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集中体现为数字技术贯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仅扩大了供给侧的生产边界,而且激活了需求侧的消费潜力,高效达成产业链的供需匹配,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智能化汇总分析海量信息资源,为提升产业链韧性作出精准研判,催生了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有效激活了各类生产要素的供需活力,降低了包括信息搜寻成本、运输成本在内的各类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大数据能够密切监测分析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各环节运转动态,为企业制定科学决策和诊断产业链薄弱环节提供前瞻性数据信息支撑。第二,数字经济渗透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步伐加快,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各类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产业数字化转型使得研发和生产效率得到跨越式增长。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以5G、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在制造业、交通运输、旅游等产业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能够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高质量发展潜能,加速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为产业链“强链”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第四,数字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新业态,不仅实现了线上实物的商品贸易,而且还能开展基于通信网络的数字产品、数字化服务贸易业务,极大拓展了数字经济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力。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进一步彰显了数字经济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域的效能。

  3、健全产业链图谱,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厘清“延链”思路

  延长产业链是提升产品层次和附加值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途径,识别“延链”的切入点依赖于对标完善的产业链图谱。产业链图谱是分析产业链网络形成与演化趋势的有力工具,能够识别产业链各环节的空白点,分为刻画上中下游各环节间联系的流程型、从设计到组装的模块型和兼容流程、模块的混合型三类。通常来说,产业链图谱的内容包括产业链结构图谱、链主企业之间的网络图谱、关键的技术路线图谱、产业发展的资源图谱和产业链上的领军人才图谱。构建产业链图谱,须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技术条件决定,遵循“一地一策”的原则。健全产业链图谱,要求准确厘清位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企业的数量分布、相对规模和市场地位,明确产业链上不同位置高附加值环节的缺位情况,为有针对性“延链”提供精准招商引资方向,目的在于延长产业链,拓展深加工层次与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链吸纳就业和对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进而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多元化的产业支撑点。位于产业链图谱核心位置的企业被称为链主企业,其在同行业中相对竞争力位居前列、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整合协调能力。近年来,“链长制”在全国迅速推广实施,成为以“延链”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抓手。链长通过支持链主进行重大项目投资,旨在引领和打通全产业链上的要素流动渠道,推动链主和大中小微企业实现融通发展,进而构建产业集群生态圈,增强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激发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联企业的投资活力,汇聚优质企业形成集聚态势,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为维护链主企业对全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夯实基础,为全产业链抵御外部冲击、分散链内压力传导、实现自我修复和稳定运转构筑多维安全防线。

  4、推动“四链”深度融合,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夯实机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创新链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组织模式,在满足市场需求导向下,将参与创新的主体进行对接,以推动实现知识创新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和创新系统优化的目标。资金链是为企业正常运转提供资金支持的各类金融机构主体或融资渠道构成的资金网络,通常包括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的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补贴和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贷支持等。人才链是通过培育或引进方式集聚与产业链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梯队。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协同投入,产业链韧性的生成必然依赖于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共同作用。“四链”融合的程度,直接关乎产业链韧性的强弱。“四链”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融”,随着“链时代”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推动实现“四链”深度融合的机制优化,对于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形成科技和产业优势的前提。“四链”深度融合的目标在于打造集研发活动、资金支持和人才保障为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第一,优化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以政府各类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方式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第二,制定实施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政策举措,鼓励海外人才归国,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充分挖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经济社会效益;第三,精准突破“四链”融合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关键在于破解链条主体融合自觉性、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可通过创新协作机制、激励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增强链条主体参与融合的获得感为出发点,有效平衡链条主体对于“四链”融合的投入风险与收益关切,扫清阻碍链条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惰性思维,切实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实现链条主体之间协同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5、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提升产业链韧性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断链危机不断加剧,俄乌冲突持续、地缘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变大,粮食和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国家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的趋势明显,在关键领域的开放水平和国际合作上持有越来越保守的态度,加重了内顾倾向,甚至出台对产业链进行缩短和稀释的政策措施,显著收紧对产业链的布局和管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全球产业链的协同,导致部分产业链出现断点、堵点。产业链韧性的本质在于产业链抵御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冲击的能力,当产业链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小于冲击程度时,产业链将出现“断点”,确保产业链安全的核心在于消除产业链“断点”,实现产业链内外运转畅通。因此,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和打造国内大循环格局,有助于缓解、降低外部冲击对产业链稳定运转的影响,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具有全局性意义。

  为更好应对和引领大变局,在对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作出准确研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分工调整和国际科技竞争的不断演化,一国产业链运转不畅必然引起连锁反应,波及其他国家或全球,凸显出产业链的公共产品属性。近年来,受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一些国家维护产业链公共产品属性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加剧了全球产业链出现“公地悲剧”的风险。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深了与全球产业链的对接合作,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作出了贡献。在国际循环方面,我国依托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企业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链分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最大程度提升高端技术话语权,有效规避断链风险的潜在影响,在国内循环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政策举措,产业链上的资本、商品、服务和数据等要素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的高效流动与集聚,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为国内大循环和吸引国际循环提供强大的消费驱动力。为此,以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为抓手,围绕打造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的消费增长极,为畅通产业链运转提供需求牵引,持续提升产业链韧性,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筑牢产业链安全基础。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10日 06版)

[ 责编:李昱莹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