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09 05: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调研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 张青 郝泽华 王美莹

  编者按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5年来,沪苏浙皖携手同行、优势共享,在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征途上谱写了璀璨篇章。从打破行政壁垒,在更广阔领域实现要素流通、协同共赢;到共享科技资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搭建平台;再到在公共服务与生态宜居上下功夫,让家门口的“幸福圈”提质升级……一幅经济要素活跃、创新潜力凸显、更加宜居宜业的长三角新图景正徐徐铺展。近期,本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调研组奔赴这方热土,感受变迁之中的万千气象、盎然生机。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连接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两地的元荡慢行桥。万彪摄/光明图片

  2023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

  紧扣“一体化”,共谋“高质量”,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过去5年里“规划一盘棋、擘画一张图”,以通江达海之胸怀、奋楫扬帆之气势,共同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制度先行 打造改革试验田

  5年间,三省一市紧密携手、协同发力,使长三角成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

  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据介绍,三省一市建立以项目化推进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滚动编制实施两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2018—2020年)提出的320项具体任务,除了两项因建设条件发生变化而调整之外,其余全部完成,实施成效超出预期;第二轮(2021—2023年)明确了217项具体任务,也将于今年年底收官。

  为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智库和媒体等纷纷响应国家战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重要产业链联盟等合作载体也应运而生。

  网越织越密、手越牵越紧。张江、临港、浦江、合肥、苏州等5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了1~1.5小时快速通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

  调研中,记者看到了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字:示范区共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聚集高能级主体53家,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30%……

  “未来,无限可能。”在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规划展示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几个大字诠释了人们对这片热土的无限期待。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江苏射阳县,半导体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芯片测试、分选。邵丹摄/光明图片

  技术攻关 迈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步伐

  如果说飞机发动机相当于人体的心脏,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就是心脏的瓣膜。

  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内,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成品引人注目。“发动机叶片是飞机发动机中数量最多、要求最高、难度最大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耐高温、耐疲劳、耐磨损等性能缺一不可。”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荣华介绍,该产品历时10余年研发而成,不仅能在650℃高温下正常使用,还能减重50%以上,让“小叶片”撑起“飞天”大梦想。

  “得益于太仓产业链式招商,大院大所、孵化器、生产企业和配套企业集结在一起,不出产业园就能实现业务对接。”刘荣华说。

  从精密制造到航空服务,从火箭总装到卫星应用,太仓已聚集航空航天产业链企业超100家,2022年产值达120亿元。凭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壮大空天产业的“东风”,“做航空,到太仓”正成为城市新风采。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一款蕴藏多项“黑科技”的智能床火爆出圈,成为“中国智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位于浙江嘉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记者亲眼见到了这款神奇的智能床。“产品将传感技术、AI智能与大数据算法有机结合,实现对人体健康和睡眠的实时监测。”智能床生产方、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辉说,即使是一根羽毛掉在床上也能被感知到。

  2016年,长三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和嘉兴本土床具制造龙头企业麒盛科技共同组建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开发智能传感器技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长三院探索了一条“省校合作”的发展之路,累计建有研究所(中心)70余家,承担科技项目1200余项,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引进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1000余人,并作为创新载体被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人才荟萃,动能澎湃。长三角地区通过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四大产业链联盟,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共进。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浙江嘉兴秀洲光伏小镇。光明图片

听,长三角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近年来,安徽芜湖市不断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图为一列轻轨列车在镜湖边穿行。光明图片

  生态共治 绘就青山绿水秀美画卷

  夏日,沪苏交界处,元荡湖碧波荡漾,水岸上白鹭嬉戏、花草繁茂。一座慢行桥横跨湖面,将上海青浦和江苏吴江牵在一起。

  “以前这里没有桥,附近都是荒地、鱼塘,河道中间拦着围栏区分地界,哪有风景可赏?”记者到来时,上海市民顾女士正和朋友们在元荡慢行桥上拍照打卡。她感慨:“现在这里环境变好了,很多水鸟都飞回来了。周末过来看水听风、赏花观鸟,蛮不错的。”

  2020年起,上海市青浦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携手实施元荡生态岸线整治,致力于跨域河湖水生态综合治理和滨水景观空间功能提升,让百姓在一体化进程中体会到幸福感、获得感。

  生态筑底,发展紧随。5月24日上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项目“水乡客厅·方厅水院”建设工地,第一根桩基在细雨中打下。

  同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2021—2035年)》正式发布,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提供法定依据。

  “水乡客厅是长三角的‘绿心’,特点就是坚持生态绿色优先发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两省一市行政边界交会处,方厅水院是其核心功能场所,一院跨三地,计划两年建成。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度二氧化碳近零排放,塑造慢行交通跨省域互联、跨域人文交流、国际论坛与会展等核心功能,进一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和功能品质,让示范区百姓共享优质的跨域公共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双提升。”张忠伟对此满怀信心。

  增进福祉 家门口的民生红利不断升级

  每逢周五,安徽芜湖中车浦镇阿尔斯通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朱冬进都会乘坐公司的“跨省班车”前往江苏南京,陪生活在那里的家人过周末。这种“双向奔赴”模式,已经成为朱冬进工作生活的常态。

  “从南京南站到芜湖站的高铁仅需37分钟,再从芜湖站转乘我们公司制造的单轨列车上班,可以说是无缝衔接。”朱冬进骄傲地说,长三角交通、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大家生活的便利性和幸福感。

  像朱冬进这样跨省通勤的员工,他所在公司有近200名。如今,芜湖已将轨道交通产业作为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重点打造,不断汇聚轨道交通人才。

  在江苏无锡,一份“长三角人”专属的就医福利惠及民生。201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无锡分院正式落地太湖之滨,这里不仅有全国领先的诊疗设备,还有近500名上海专家跨城接诊……

  “每天都有专家从瑞金医院来无锡分院坐诊,无锡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沪上名医的诊疗服务。”瑞金医院无锡分院院长邵洁告诉记者,“专家们已经习惯了在上海、无锡两地打来回,平时也会通过远程互动平台远程读片、会诊、查房。”

  这是无锡医疗卫生事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家门口的瑞金医院”不仅填补了无锡地区高端医疗的空白,也促进了锡沪两地优质医疗资源有效联动。2019年5月,该项目被列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医疗示范中心。

  据悉,上海积极建设长三角三级专科互联网总医院,平台已注册医师928名,搭建会诊、影像、病理、教学、检验等五大远程业务中心,辐射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地区。

  为推动公共服务共享共惠,长三角协同立法,推动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截至2022年底,苏、浙、皖三省的社保卡可在全国327个城市刷卡乘车;长三角区域内603所图书馆、367座博物馆及747个旅游景区可凭卡游玩。

  一幅规划图、一个交通网、一张民生卡,正成为百姓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长三角,这片举世瞩目的热土上,正响彻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最强音……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云、张青、郝泽华、王美莹、常河、李晓、方曲韵、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9日 07版)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