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作者:李 茜 杨晓茁(分别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艺术管理在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重要性愈发凸显。艺术管理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学科综合与融通方法,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以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自2001年起,我国艺术类高校开始设立艺术管理专业。中央戏剧学院是最早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艺术高校。此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院校相继设立此专业。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各高校积极探索,主动将文化自信融入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培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且具有敏锐艺术眼光、过硬专业技能、开阔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
艺术管理专业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外国的经验和理论,为我国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但那些理论由于在外国文化土壤中形成,在应用到我国时,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要推进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发展出一套立足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首先,进一步整理挖掘我国古代朴素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在建设艺术管理专业过程中,应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文化管理思想精髓,进而发展出一部血脉相承的中国文艺管理思想史,使中国特色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够找到思想之源。
其次,深化对外国相关学科理论的梳理并进行吸收转化。在借鉴外国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鉴别和筛选,并结合我国艺术管理实践,创造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
再次,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管理实践经验。当今时代,媒介格局的急速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型艺术管理人才,应当能够从容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积极探索新媒介技术与传统艺术结合的方法,提升传统文化艺术行业的生产效率。在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应当及时对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行业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并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管理专业,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除了要加强理论创新,还要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高度重视文化自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将民族精神培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推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水平。构建具有艺术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拓展教育视野,为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提供更多切入点。增强教师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并将文化自信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通过案例课、实务课等,邀请艺术管理领域的一线专业人员走进课堂,深化学生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理解,为文化自信找到现实落脚点。
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为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眼光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应将艺术鉴赏课程融入艺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开设策划、制作、市场营销等课程,提升学生运用专业技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
拓宽国际视野,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应当重视与国际接轨,积极与海外知名艺术院校进行交流合作,开展多层面的教学和在地实践,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文化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紧跟世界发展潮流。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4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