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珠江水岸:激活发展的动力源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珠江水岸:激活发展的动力源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3-06-15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文化流淌】

  作者:孟源北(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员,广州党建研究基地主任)

  广州因水得城,依水而建,一条珠江穿城而过,既蕴含丰富的城市水岸资源,更有积淀于河涌两岸的深厚人文资源。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活力、潜力和创新力。一千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100多年前,在这里打开了近现代中国进步的大门。40多年前,也是这里,首先蹚出来一条经济特区建设之路。

  广州不仅拥有千年商都的丰厚积淀和辉煌历史,而且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珠江沿线留存了广州各个历史阶段的重要遗存,柯拜船坞、黄埔船厂等工业遗产,广三铁路总工会、广九火车站等交通设施旧址,鱼珠炮台、四方炮台、莲花塔、琶洲塔等军事防御与航运旧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广州城市发展脉络演变的重要展示窗口。

  今天,结合珠江两岸区段特色,广州突出历史文化传承、现代都市风貌和未来接续发展的主题,坚持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水系治理、景观绿化和人文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堤岸、桥梁、岛屿等要素优化,倾力涵养“珠江文明”、升华“珠水境界”、打造“水岸经济”,使珠江水岸成为广州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运用现代化的城市经营理念,广州高标准开展一江两岸的整体规划,提升市内珠江全流域经济带、创新带、景观带的风貌新格局,从大坦沙岛尖至广州大桥的西十公里规划为“中西合璧,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从广州大桥至琶洲岛东部岛尖的中十公里规划为“现代多元,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从琶洲岛东部岛尖至南海神庙的东十公里规划为“生态低碳,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湾”……以“绣花”功夫突出抓好珠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和品质塑造、区域有机更新和功能提升、创新引领和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优化、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打造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

  结合珠江沿岸滨江高端产业园的空间格局、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广州注重在城市“水岸经济”中建立以高新科技和人类前沿知识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锚定数字经济为主导方向,构建高端产业承载空间,推动珠江沿岸地区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将珠江沿岸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集中承载区和高质量发展带,让穿城而过的珠江成为城市功能布局的核心纽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持续推进城市现代化发展,从市民最关注的公共空间出发,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通过贯通珠江两岸60公里道路,建设三大城市客厅、多片品质街区等城市更新和“微改造”措施,塑造世界级的滨水公共空间,把“云山珠水、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碧道蜿蜒的美好画卷”还景于民、还岸于民、还绿于民,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幸福广州、健康广州、美丽广州。在推进民生实事的同时,将城市人文精神禀赋融合到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精神中,不断增强市民的参与意识,把市民的思想和精神凝聚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上来。

  广州以文兴城、以文塑城,不断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现两千余年历史,建立“古代、近代、现代”三级资源库,集中凸显滨江岭南水乡、工业遗产、近代城市等主题风貌带,打造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品牌,提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推出“珠水印象”文创产品、多条主题日游航线,着力丰富“珠江黄金70公里”特色文旅产品内涵,使珠江文明滋养的这座城传承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将根植于城市肌体的文化基因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奋进力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15日 15版)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