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绘就仰韶文化发展新画卷
——河南渑池打造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婉媚
品陶,品景,品文化;见史,见今,见传承。圣地仰韶,一眼千年。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人,用一把手铲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黄土地里,探寻出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主根主脉。从此,名不见经传的仰韶村走进教科书、走向世界,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之门,开创了中华文明探源的新征程。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对100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仰韶村遗址先后列入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为持续推进仰韶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前,三门峡市渑池县正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挖掘仰韶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以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倾力打造仰韶文化圣地,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景。杜杰摄/光明图片
文明绵延 在兹尤盛
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仰韶就已绽放出华夏文明之光。时光之力淡去了多少故事,湮没了多少烟云,但仰韶文化璀璨的光辉,依然映照在这片土地上。
一步步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徜徉在“冥想空间”,仿佛瞬间穿越古今时空之门,进入仰韶先民的世界。
6月10日上午9时许,已经有不少游客走进博物馆。他们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在一幅幅照片前凝望,啧啧称赞。
“这是仰韶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小口尖底瓶,也是仰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仰韶文化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婷向游客介绍。
“仰韶和她的时代”主题展,展出了仰韶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最具代表性的彩陶花纹和造型,花瓣纹、鱼纹、太阳纹、几何纹,彩陶盆、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盆……一件件展品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
“透过一件件出土的文物,我们能想象先民们的生活状态,感受博大精深的仰韶文化。”游客张丽娟边看边说。
仰韶文化,因在渑池县城北6公里处的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
“仰韶村遗址出土了大量彩陶,它们线条流畅、图案绚丽,是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传递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悠远的信息,因此仰韶文化也有彩陶文化的盛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高级编辑赵慎珠说,彩陶艺术承载着先民对于信仰、自然、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认知观念,而纹饰的主题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已经迈入文明的门槛。
对中国考古而言,仰韶是一个重要的坐标。
考古学家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流域有强大生命力的远古文化,上下数千年,绵延数千里,对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仰韶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根脉和早期的最重要代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它长期积淀形成的世俗淳朴、务实重农、王权至上、重视族群、崇敬祖先、兼收包容等诸多古代中原文明的基本品质,确立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格调。
站在海拔630多米的仰韶村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处,时光已过去一百多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人的群雕一起伫立在山坡之上,目光坚定,再现了当年的发掘现场。
路边择一处地方坐下小憩,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诉说着古老文明的历程。不经意间,就能踢出几块彩陶残片。数千年的文化,好像就在脚下流淌。
远古的一块石头、一个陶片、一种纹饰,也能传递出人类文明的密码。
参加研学的学生在仰韶文化博物馆给彩陶绘彩。赵婷摄/光明图片
探源护脉 传承创新
近年来,三门峡市围绕打造“早期中国”文明长廊,积极推进仰韶文化遗址考古科研和保护展示利用工作。
仰韶村遗址先后经过四次考古发掘,为中国社会发展史、世界考古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第一次发掘,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等人一起,证实了中国存在非常发达的远古文化,对“中国文化西来说”产生强烈冲击。
第二次发掘,1951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领队,加深了对仰韶村遗址文化内涵的认识,发掘出小口尖底瓶等器物,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第三次发掘,1980年至1981年,基本弄清了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理清了地层叠压关系。
时隔40年,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启动,几项重大发现被公之于世——在房屋建筑遗存发现了用陶粒、料姜石等做成的青灰色类“混凝土”地坪,在尖底瓶中获取了酿造谷芽酒和曲酒的证据,在墓葬土壤中检测出丝蛋白微痕迹。
如今,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依托愈来愈丰富的考古材料,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图景被不断还原。
时至今日,远古文化正奏出现代乐章。
2021年以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积极打造仰韶村文化考古圣地,强力推进仰韶村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展示及提升工程、仰韶考古纪念园建设工程、仰韶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及信息化工程、仰韶文化产业园等“七个一”工程建设,推动渑池县持续擦亮“仰韶文化发现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独特文化标识。
优质陶土,加上一把黄河泥,经过打磨、雕刻、烧制等24道工序,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彩陶。这是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做的彩陶复制品。
走进该公司的制坯车间可以看到,57岁的赵安玉正在制作陶器泥坯——把醒好的泥打到拉坯转盘上,启动开关,泥土就随着转盘开始旋转。泥土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或拢或压,或重或轻,大约3分钟,一个陶罐泥坯就已成型。
赵安玉已经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拉坯这个环节很费劲,精力必须高度集中,重心一偏就做不成了。没有热爱、毅力和坚持,干不了这个工作!”赵安玉说着话,手里的活儿也没停。
一点点打磨,一笔笔勾描,让仰韶文化更加具象化。
渑池县围绕仰韶时代特点及仰韶彩陶纹饰与器物造型,提取文化素材,设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品及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精心设计首饰、服饰、摆件等各类文创产品,让仰韶文化走进大众视野,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021年,在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渑池对外发布了城市IP形象“渑小陶”。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渑小陶”立时成为网红爆款。
今年5月,在第二十八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九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开幕式“圣地仰韶·花开中国”文艺演出上,仰韶文化彩陶纹饰服装秀精彩上演,带动仰韶彩陶系列文创产品“火出圈”。
汲古润今 文旅兴城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
6月9日早晨,在渑池县会盟路转盘西北口,几位结束晨练的居民正坐在半圆形的仰韶文化创意座椅上休息。座椅呈赭红色,上绘仰韶彩陶特有的花瓣纹、小鸟纹、水波纹等纹饰。在渑池县城,这样蕴含仰韶文化元素的座椅共计50余处。
“这种椅子既美观大方,又方便群众休息,已经成了城市的特有标志了!”市民宋猛说。
在渑池的城市建设中,仰韶文化一直都充当着“主角”。渑池究竟有多少事多少物以“仰韶”命名?可能老渑池人也难以数清。
漫步在渑池的大街小巷,一个口袋公园就藏着一张仰韶文化创意座椅,一条寻常的街道叫做景仰路,一个不起眼的门店招牌写着仰韶特产……那些穿越时空与人类对话的彩陶,那些浓缩着中华文明基因的绚丽花纹,就在这个城市中如此寻常。
位于县城中心的城市景观雕塑,是渑池城市形象的地标。雕塑主体造型为旋转舞动的丝绸,寓意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由此起源;镂空金属板上镌刻的仰韶特色纹样,象征着代表古老文明的仰韶文化薪火相传。
今天,远古的仰韶文化早已融入当代居民生活。“每次回来都感觉有新的变化,现在到处都能看到仰韶彩陶、花瓣纹饰、文创产品,我们的自豪感也越来越强!”在外出求学多年的刘晨阳眼中,这座城有属于自己的气息和魅力,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渑池县各大中小学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以仰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广泛开展,仰韶彩陶剪纸、陶艺制作、研学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沉浸在鲜明、生动、挺拔的东方线条之中,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以“豫”见仰韶、品味仰韶、邂逅仰韶为核心,渑池大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塑造独具特色的“仰韶文明”“仰韶味道”“仰韶风情”,构建“开发一批项目,带动一批产业,辐射一片区域,搞活一方经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6月9日,渑池县“醉美仰韶 杏福一生”仰韶大杏采摘节暨电商助农活动启动,活动包含现场采摘直播、大杏预售直播、大杏秒杀直播及大杏试吃直播等多个主题。李家村仰韶大杏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大云在直播平台上说:“仰韶大杏个大肉厚、酸甜可口,欢迎大家来品尝!”
以文化城,以城兴文。渑池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崔博非介绍,渑池用活用优“仰韶”金字招牌,力促文化赋能农业品牌,打造了仰韶牛心柿、仰韶大杏和仰韶贡米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以仰韶文化为媒,农、文、旅三大业态融合互通,渑池开启了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品牌强县转变的新天地。”崔博非说。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创新“白酒+文化+旅游”三产协调发展,建成国家酒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推出仰韶酒业工业游、仰韶仙门山景区等精品旅游线路,走出一条“产业旅游化、旅游产业化”的全新路径,“醉”了万千游客的心。
与此同时,围绕“文化渑池”建设,渑池致力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积极推动仰韶文化走出去,持续提升仰韶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仰韶圣地,醉美渑池。”以文化的名义为城市命名,以城市的发展促文化传承,渑池正阔步踏上打造仰韶文化高地、中国考古圣地、中华文明标识、国家文化地标的新征程,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0日 05版)